缩略图

中职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障碍与突破路径

作者

朱昱洁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0036

引言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技术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中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教育对于产业发展与社会就业结构至关重要。但实际情况是中职人工智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体系匮乏、师资力量欠缺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诸多挑战,其教育质量及人才输出很难跟上行业发展。文章从梳理实施障碍入手,对突破口和保障机制进行了论述,试图为中职院校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人工智能教育在中职实施的现实障碍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的缺乏

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人工智能课程结构,该课程大多附设于计算机或者信息技术专业中,缺少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层设计。教材更新落后,内容常停留于基础概念与简单编程上,不能切合行业的最新发展。配套实验平台及案例资源不丰富,学生很难在真实场景中操作运用。同时校际间资源共享机制缺失,优质资源难以扩散,导致部分学校虽有开设意愿,却因缺乏规范化教材、实践软件与硬件条件而陷入“有课无料”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师资力量不足与专业能力短板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进展,对于教师来说跨学科的知识和实际的产业经验的要求变得尤为严格。但是中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在传统信息技术或者机电类领域深耕已久,对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建模缺少系统培训。有的教师虽能获得表层知识但很难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另外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较低,教师进修和企业实践的机会受到限制,造成课堂内容脱离产业前沿。师资结构不平衡既影响了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又使得教育效果滞留于理论层面上,很难实现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三)学生基础参差与学习动力不足

中职学生总体学业基础总体薄弱,对数学,逻辑思维等人工智能研究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短板明显,致使他们对算法原理及数据处理的理解易受挫折。同时一些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他们的兴趣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热点,缺乏长久学习内驱力。再加上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学生往往为了应对就业而掌握短期技能,没有深入细致的学习耐心和计划。这种学习动力不足和能力差异叠加使得课堂教学很难形成良好的氛围,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深层学习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二、人工智能教育实施的关键突破口

(一)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与资源平台

打破瓶颈的第一步就是构建分层递进课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应用技能和产业实践之间的合理对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可先通过可视化编程,智能硬件操作等易被接受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地介绍算法逻辑和数据分析。同时以校企合作和区域教育联盟为基础构建共享平台,将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和案例库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资源开放性和普及性。通过这一渐进式体系和数字化资源支持不仅保证了课程内容更新和产业接轨,而且有效地缓解了校际差距问题,让中职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构建起人工智能学习的完整框架。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复合型能力

破解师资短板,需要“内培外引”的双向努力。一方面要通过教师企业挂职和产学研项目实践,加强对行业前沿的了解,让他们拥有数据处理,算法应用与智能制造跨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入企业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等”教学团队。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人工智能教学法和案例分享,助力教师知识结构的迅速更新。教师在系统培养和资源支持下,既能够胜任知识传授的工作,又能够指导学生实践创新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应用路径

中职人工智能教育要想增强实效,就需要从单一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向“学做结合”实践模式转变。通过项目驱动、情境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领悟知识内涵、培养团队协作及创新思维。比如可以结合智慧农业和智能物流这两个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实训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在仿真和真实的场景下进行重复的操作。要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开放数据集给学生低成本实践机会。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及创新竞赛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突破路径的战略保障与长效机制

(一)政策引领与校企协同创新

促进中职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政策的引领,从课程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鼓励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特色专业以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同时校企协作应由浅层实习就业向联合研发、课程共建、标准制定等方面延伸,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教深度融合局面。企业为其提供应用场景和技术支撑,学校输出人才及研究成果,各方取长补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生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政策和协同双轮驱动才能增强教育实施现实效能。

(二)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不应止步于课程设置层面,更需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传统的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不能综合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水平,应该引入过程性评价及成果导向考核等方法,并在评价维度中增加项目作品,竞赛表现及实际操作等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还要建立同教学改革相联系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行实践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创新。通过将学生学习成效、教师发展动力与学校整体目标紧密衔接,能够形成合力,避免“重形式,轻效果”, 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与发展活力。

(三)持续投入与产教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要有稳定的资源保证,其中硬件设备,实验平台和数字资源等方面的不断投入显得格外关键。仅靠短期的项目资金很难满足长期的教育需求,所以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将政府财政,企业支持和学校自筹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教学设施和内容的更新。同时深化产教融合也是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依托,学校应积极融入产业链之中,通过联合企业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项目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运用。不断投入和产教融合互动在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教育和产业的同步发展。

结论

发展中职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急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选择。中职教育可以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及教学创新等方面入手,逐步打破既有困境,将教学内容和行业前沿有机联系起来。同时从政策推动、校企合作、科学评价以及持续投入上形成合力是确保人工智能教育持久发展的重点。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并行不悖,才能够促进中职人工智能教育朝着规范化,体系化以及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宝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潜能 , 困境及突破路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

[2] 祝新宇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 : 教育变革的实践转向 [J]. 中小学管理 , 2025(4).

[3] 左腾 , 吴彤 , 宋小伟 , 等 .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转型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J]. 高教发展与评估 , 2025(4).

[4] 陈浩 , 刘银华 , 段振霞 . 智能思政 : 人工智能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J]. 时代汽车 , 2023(2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