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分析

作者

陈锐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自然资源局 622650

在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资源过度开发以及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之下,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已然成为生态保护领域迫切需要给予关注的关键议题。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有韧性的关键要素,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近些年来,不管是温度升高致使物种分布出现迁移,还是极端气候频繁发生造成生态系统受到扰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物种的生存以及栖息地的完整性构成了威胁。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污染排放以及栖息地破碎化等诸多问题,加剧了生态失衡的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详细分析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影响机制,分析当前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障碍与挑战,并且探索出适应性良好、科学性较高的保护路径,有关键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现实的实践意义。本文将围绕环境变化的具体表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压力以及应对策略展开系统的分析,希望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环境变化的表现与趋势

(一)气候变化与极端气象事件频发

全球气候系统发生的变化已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物种生存的主要驱动力。气温不断升高使得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并且季节性气候格局也发生了改变,这直接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分布范围产生影响。比如一些对气候敏感的高山植物和冷水鱼类种群正朝着高纬度或者高海拔区域迁移,甚至出现了局部灭绝的情况。干旱、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次在增加,这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还让生物群落结构变得单一且脆弱,加剧了物种间的竞争以及灭绝风险,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二)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破碎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集约化进程迅速向前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剧烈的改变。大片原本的原始森林、湿地以及草地被开发成了农田、牧场或者建设用地,使得生物的栖息地急剧减少甚至走向消失。道路、输电线路以及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切割以及破碎化,阻断了物种迁徙以及基因交流的路径,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适应能力 [1]。在一些生态敏感区域或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种人为的干扰更为突出,造成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生存危机,又影响了区域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与持续性,这些土地利用方面的变化成为了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推动因素。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栖息地丧失与生态系统功能弱化

在环境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干预持续提高的大背景之下,数量众多的原生栖息地遭受了破坏,这使得众多物种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部分物种甚至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栖息地丧失会对单一物种的生存产生影响,还会破坏生物群落的结构以及动态平衡,导致原有的如捕食与被捕食、授粉、传播等生态关系遭到破坏,致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出现退化 [2]。像湿地、热带雨林这类有高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便会引发连锁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破碎化问题也让物种难以维持稳定的种群数量,提高了局部灭绝的概率,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进程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二)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与科技支撑不足

虽然我国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已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于管理体系、政策协调以及科技手段等层面依旧存有欠缺之处。生态监测、种群评估以及保护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仍旧显得不足,许多保护区尚未构建起完备的数字化监测平台。生物多样性数据的采集、处理以及共享能力较为薄弱,科学支撑的缺失致使保护措施缺乏精准性与前瞻性,还对新技术于生态保护中的有效应用形成了限制,不利于适应迅速变化的生态环境。

三、环境变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与应对路径

(一)构建动态监测体系,提升生态预警能力

在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时,构建科学且高效的动态监测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基所在。需充分借助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一系列现代技术手段,针对重点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物种分布状况以及栖息地状况展开长期且系统的动态监测工作,以此达成对环境变化趋势的实时把控[3]。

比如于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之后,达成了对典型物种活动轨迹的实时记录以及生态状态的分析。一旦监测到栖息地受到干扰或者某类物种种群数量出现异常波动,系统可快速发出预警,为管理机构及时进行干预给予依据。该系统在实际运用里提升了生态风险识别与干预的时效性,促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提高了应对环境变化的韧性。

(二)完善保护机制体系,推动生态协同治理

在制度方面,要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构建起以“政府起主导作用、专家给予支撑、公众积极参与”作为核心内容的综合保护机制。借助立法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然保护地制度建设,促使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可得以有效实施。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消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 90% 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65% 的高等植物群落和 85% 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采用的“生态红线 + 民族参与”模式来讲,政府把高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之内。借助政策给予的支持以及资金方面的引导,促使当地少数民族社区参与到保护工作以及生态修复之中,形成了“生态保护 + 社区共建”这种良好的机制 [4]。此模式可有效地把地方资源与社会力量整合起来,达成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两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的局面,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基础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语

环境变化是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外部因素,其作用机制繁杂且不断演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造成持续冲击。本文针对环境变化趋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展开系统分析,说明当下保护工作要在科技支撑、制度协同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实现转型与升级。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应重视融合多学科研究成果,促使智能化监测手段得以落实,构建多元主体协作机制,达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的转变。只有这样,才可在环境持续变化的情形下,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周琳. 生态样地监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C]//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2024 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中册). 厦门市环境监测站 ;, 2024: 323- 325.

[2] 李健. 林业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J]. 农业科技与装备 , 2024, (05): 100- 102.

[3] 史雪威 , 申文明 , 马万栋 , 等 . 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J]. 环境影响评价 , 2023, 45 (06): 7- 12.

[4] 葛枫 , 何艺妮 . 从绿孔雀栖息地保护案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类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特点和难点 [C]//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 海南大学 . 新时代环境资源法新发展——自然保护地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9 年年会论文集(下).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 2019:70- 76.

作者简介:陈锐,男,汉族,1978.05.19出生,本科,工程师,方向,自然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