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通信技术下电子信息工程信号覆盖增强方案的设计与验证
李密
灌云县陡沟中心卫生院 江苏连云港市 222200
一、引言
5G 通信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优势,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能交通、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 5G通信系统构建与优化的关键支撑,其在信号传输、处理、覆盖优化等方面的创新,直接决定了 5G 网络的运行质量。
二、5G 信号覆盖现存问题分析
(一)复杂地形下的信号衰减问题
5G 信号主要采用毫米波、厘米波等较高频段,相比 4G 信号,其绕射能力更弱,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地形遮挡的影响。在山区、峡谷等区域,山体不仅会直接阻挡信号传播路径,还会导致信号出现严重的阴影衰落,使得信号覆盖范围大幅缩小,部分区域甚至完全没有信号覆盖。此外,复杂地形中的植被也会对 5G 信号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进一步加剧信号衰减,降低信号接收质量。
(二)密集城区的信号干扰与多径效应
密集城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通信设备数量多,是 5G 信号覆盖的重点区域,也是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一方面,高楼大厦会对 5G 信号产生强烈的反射和折射,形成多径传播。多径信号到达接收端的时间、相位和幅度不同,相互叠加后会导致信号幅度剧烈波动,出现瑞利衰落,严重影响信号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密集城区内大量的基站、无线局域网(WLAN)设备、物联网终端等会产生复杂的电磁干扰,5G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导致信号信噪比下降,通信质量降低。
三、5G 信号覆盖增强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 5G 信号覆盖问题,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从网络规划、基站部署、信号增强技术三个维度设计覆盖增强方案。
(一)基于地形与场景的 5G 网络规划优化
网络规划是提升 5G 信号覆盖质量的基础,需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形特点和应用场景,制定差异化的规划方案。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无线电波传播模型,对目标区域的地形、地貌、建筑分布等信息进行精准建模,模拟 5G 信号在不同场景下的传播路径和衰减情况,确定基站的最佳选址和覆盖范围。例如,在山区区域,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位置建设基站,利用高站覆盖优势扩大信号覆盖范围;在密集城区,采用 “宏基站 + 微基站” 分层组网的方式,宏基站负责大范围覆盖,微基站部署在高楼之间、街道旁等区域,补充覆盖宏基站的信号盲区和弱区。
其次,优化基站的天线参数配置。根据不同场景的信号传播需求,调整天线的高度、方位角和下倾角。在山区,适当提高天线高度,增大下倾角,确保信号能够覆盖到山脚和山谷区域;在密集城区,减小天线下倾角,调整方位角,避免信号过度重叠导致干扰,同时增强对街道和建筑低层的信号覆盖。此外,采用智能天线技术,通过自适应波束赋形功能,将信号能量集中在用户所在方向,提高信号的定向覆盖能力,减少信号浪费和干扰。
(二)新型基站部署与组网
1. 宏基站与微基站协同组网
宏基站具有覆盖范围广、容量大的特点,适合作为 5G 网络的基础覆盖层;微基站体积小、部署灵活,适合作为补充覆盖层。在密集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域,通过宏基站实现大范围连续覆盖,同时在宏基站信号覆盖较弱的高楼低层、街道拐角等区域部署微基站,形成 “宏微协同”的组网模式。微基站可以通过有线回传或无线回传方式接入核心网,与宏基站实现无缝切换,确保用户在移动过程中通信不中断。这种组网方式既能满足大面积覆盖需求,又能有效解决局部区域信号弱、容量不足的问题。
2. 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DAS)部署
针对室内场景的信号覆盖盲区问题,部署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DAS)是有效的解决方案。DAS 系统通过将基站的信号分配到室内的多个天线节点,实现室内信号的均匀覆盖。在大型商场、写字楼、机场等大型室内空间,将 DAS 的主单元(MU)部署在机房内,通过光纤或同轴电缆将信号传输到分布在各个楼层、区域的远端单元(RU),再由 RU 连接天线,将信号辐射到室内空间。DAS 系统可以支持多频段、多运营商信号接入,不仅能增强 5G 信号覆盖,还能兼容 4G、WLAN等信号,提高室内通信服务的综合质量。
(三)信号中继与增强技术应用
1. 中继技术
中继技术通过在信号传播路径上部署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并进行放大、转发,延长信号传播距离,增强信号覆盖能力。在山区、峡谷等信号衰减严重的区域,部署地面中继站,中继站接收远处基站的信号后,经过处理和放大,转发给覆盖盲区的用户;在室内场景,部署室内中继器,接收室外基站的信号,放大后覆盖室内盲区。此外,还可以采用卫星中继技术,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节点,实现对偏远地区、海洋等地面基站无法覆盖区域的 5G 信号覆盖,拓展 5G 网络的覆盖范围。
2. 波束赋形技术
波束赋形技术是 5G 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天线阵列的相位和幅度进行控制,形成定向的信号波束,将信号能量集中在特定方向上。在复杂场景下,利用波束赋形技术可以实现对用户的精准覆盖,减少信号向无用方向的辐射,降低信号衰减和干扰。例如,在密集城区,基站通过波束赋形技术,将信号波束指向街道和建筑内的用户,避免信号被高楼反射到其他区域造成干扰;在室内场景,通过智能波束赋形,根据用户的位置动态调整波束方向,确保用户始终处于信号较强的区域。
3. 信号增强算法优化
从信号处理角度出发,优化信号增强算法,提高接收端对微弱信号的检测和恢复能力。采用自适应均衡算法,抵消多径效应带来的信号失真,减少瑞利衰落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利用信道编码技术,如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降低误码率;通过噪声抑制算法,过滤接收信号中的干扰噪声,提高信号信噪比。这些算法的优化可以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情况下,有效提升 5G 信号的接收质量,改善信号覆盖效果。
四、结论
本文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针对 5G 信号在复杂地形、密集城区、室内场景下的覆盖问题,设计了包含网络规划优化、新型基站部署、信号中继与增强技术应用的覆盖增强方案,并通过仿真测试和实地验证,证明该方案能有效提升 5G 信号覆盖范围、信号强度和通信质量,为 5G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袁涛等. " 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5G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 { 电脑知识与技术 : 学术版 } 19.12(2023):119-121.
2. 张丽君. " 面向5G 通信智能化建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 计算机应用文摘 } 39.14(2023):139-142.
3. 李素叶. "5G 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研究与创新."{ 视界观 } 000.017(2020):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