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策略
苏秉
乌兰察布市新能源发展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012000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作为赋能这一变革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汽车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方式。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中应用的意义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四化”转型的浪潮下,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驱动力。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车辆对复杂交通环境的实时感知与决策,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产业层面,其应用推动汽车从单一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重塑汽车价值链,加速车路协同、智慧出行等新业态发展;从社会价值角度,人工智能助力新能源汽车实现能源高效管理,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对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需求
2.1 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与决策需求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需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实现“实时感知 - 精准决策 - 安全控制”的闭环。城市道路场景下,需识别的目标多达 20 类以上,其中对突发状况的响应时间需 ⩽500ms ,决策准确率 ⩾99.9% 。高速公路场景则要求对远距离( ⩾200 米)车辆的速度、距离进行精准预测(误差 ⩽5km/h 、 ⩽3m ),以实现平稳跟车与车道变换。传统基于规则的决策方法在应对“长尾场景”(如极端天气、特殊路况)时适应性不足,需依赖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实现从数据中自主学习决策逻辑。
2.2 动力电池的动态管理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与安全高度依赖电池状态的精准把控。电池SOC(StateofCharge,荷电状态)估算误差需 ⩽3% ,以避免续航里程误判;SOH(StateofHealth,健康状态)预测需提前 12 个月预警衰减趋势(准确率 ⩾90% ),保障使用安全。同时,不同驾驶习惯(如急加速、高速行驶)、环境温度( -30∘C 至 50% )会导致电池能耗波动达 30% 以上,需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在低温环境下使续航保持率提升至 80% 以上,高温环境下避免热失控风险。
2.3 车路协同的高效交互需求
智能网联的核心在于“车- 车- 路- 云”的数据互通与协同决策。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中,数据传输延迟需 ⩽100ms ,以支持实时路况共享;车群协同行驶时,车辆间距控制误差需 ⩽1 米,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此外,海量车辆数据的处理与隐私保护存在矛盾,需采用联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实现协同模型训练。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应用策略
3.1 自动驾驶场景的智能决策策略
3.1.1 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
采用“激光雷达 +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 超声波雷达”的多模态感知架构,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数据融合。用于精准测距与障碍物轮廓识别;摄像头(800 万像素)采集图像信息,通过CNN(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交通信号灯、车道线等语义信息;毫米波雷达(77GHz)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保持稳定探测(距离 ⩾300 米)。融合算法采用注意力机制,对不同传感器的置信度动态加权(如晴天摄像头权重 0.7,雨天毫米波雷达权重0.8),使目标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5% ,漏检率降至0.01次/ 小时。
3.1.2 基于强化学习的决策控制
针对复杂路口场景,构建深度强化学习(DRL)决策模型,将驾驶任务转化为“状态 - 动作 - 奖励”的马尔可夫过程。状态空间包含车辆位置、速度、周边目标状态等100 维特征;动作空间涵盖加速、减速、转向等连续控制量;奖励函数设计兼顾安全性(碰撞惩罚)、效率性(通行时间奖励)、舒适性(加速度平滑奖励)。通过在数字孪生环境中进行亿级次场景训练,模型在无保护左转场景的通过率提升至 95% ,较传统规则决策提高 30% 。
3.1.3 边缘 - 云端协同推理
自动驾驶的实时性要求推理过程本地化,采用车规级 AI 芯片(如英伟达 Orin-X,算力 254TOPS)实现边缘端快速推理(延迟⩽20ms );复杂计算任务(如高精地图更新、全局路径规划)则上传至云端,利用 GPU 集群(算力 100PFLOPS)进行批量处理。通过模型压缩技术(如知识蒸馏),将云端训练的大型模型(1000 万参数)压缩至边缘端可运行的轻量模型(100 万参数),精度损失控制在 1% 以内。
3.2 动力电池管理的智能优化策略
3.2.1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池状态估算
构建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输入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 12 维时序数据,输出 SOC 与 SOH 值。模型通过滑动窗口(窗口大小 1000 个采样点)捕捉数据动态特征,结合注意力机制聚焦关键时间段(如快充阶段、低温放电阶段),使 SOC 估算误差从 5% 降至 2% ,SOH 预测准确率达 92% 。针对电池老化导致的模型漂移,采用在线学习策略,每100 次充放电循环更新一次模型参数,保持长期估算精度。
3.2.2 动态能量管理算法
结合驾驶员行为预测与路况信息,实现能耗精准调控。通过CNN+Transformer 模型分析历史驾驶数据(加速踏板开度、刹车频率等),预测未来 5 分钟的驾驶风格(激进 / 平稳 / 保守),准确率达 85% ;同时融合导航数据(坡度、限速),优化电机输出功率与空调能耗分配。在城市道路场景,使百公里电耗降低 8%-10% ;在高速公路场景,通过动能回收策略(回收效率提升至 25% )增加续航里程 15% 。
3.2.3 热失控预警与防护
采用图神经网络(GNN)分析电池组单体电压、温度的空间关联性,识别早期热失控征兆(如某单体温度突升 2%/min )。模型训练数据涵盖 3000 次以上的热失控模拟实验,可提前 10 分钟发出预警,准确率达98% 。预警后,系统自动启动降温措施(如液冷流量提升 50% ),并通过V2X 通知周边车辆保持安全距离,降低事故风险。
3.3 车路协同的智能交互策略
3.3.1 联邦学习的协同模型训练
在车路协同中,采用联邦学习框架实现“数据不动模型动”。roadsideunit(路侧单元)与车辆作为联邦节点,各自基于本地数据(如路况、驾驶行为)训练子模型,仅上传模型参数至云端服务器;云端聚合参数形成全局模型,再下发至各节点更新。该策略使数据隐私泄露风险降低 90% ,同时模型精度仅比集中式训练低 2% 。
3.3.2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车群协同控制
针对高速公路编队行驶场景,构建车群拓扑图(节点为车辆,边为通信连接),通过GNN 模型预测相邻车辆的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优化本车的控制指令。模型支持5-10 辆车的紧密编队(车间距5-10 米),跟随误差 ⩽0.5 米,使风阻降低 30% ,能耗减少 10% 。同时,当某车辆脱离编队时,模型在2 秒内重新规划编队结构,保障行驶稳定性。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提供了核心驱动力,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强化学习决策、联邦学习协同等策略,可有效解决自动驾驶安全性、能源管理精准性、车路协同高效性等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俊 . 基于行车能耗预测的 PHEV 智能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
[2] 中 国 车 联 网 发 展 与 预 测 [J].ElectronicBuyers'News-China,201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