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与政策建议咨询报告

作者

邓勇 边缘

荆门市澜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门市 448124

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涉及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工业副产物及农业废弃物等多种类型。土地和环境容量的约束,使固废问题不仅是环境治理议题,更关系到资源安全与产业转型。尽管再生利用和部分高值化技术取得进展,但在分类效率、加工工艺、产品质量稳定性及市场匹配度等方面仍面临瓶颈。推动固废资源化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已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固体废物产生与利用格局

2024 年我国一般工业固废约 39 亿吨,其中粉煤灰占 34% 、冶金渣22% 、化工副产物超 15% ;生活垃圾约 2.5 亿吨,建筑垃圾超 20 亿吨,秸秆约 7 亿吨。区域利用率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因产业集中与交通便利普遍超 70% ,中西部不足 40% 。粉煤灰高活性利用率不足 50% ,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全国平均低于 15% ,远低于欧盟 60% 以上水平。产业链涵盖收运、分选预处理、再生加工和产品应用,但先进装备普及率不足20% ,再生产品价格易受原生材料波动影响,制约产业稳定发展 [1]。

(二)关键短板与制约因素

当前固废资源化在源头分类、技术装备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生活垃圾湿垃圾与可回收物混装率在部分二线城市仍高于 30% ,导致有机质污染可回收物并降低分选纯度;建筑垃圾中夹杂的废塑料、木屑及生活垃圾增加了分拣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 [2]。工业固废处理装备在高含泥率或高含水率工况下易出现堵塞、效率下降等问题,粉煤灰细度低于 25μm 的分离率不足 40% ,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气率常低于 0.4m3/kg VS。政策方面,部分再生产品缺乏强制性使用要求,钢渣在道路基层材料中的应用缺乏统一标准,财政补贴集中在处理端而非产品端,导致市场需求不足。

二、资源化利用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

(一)分选提质与处理工艺优化

在生活垃圾处理中,应推广湿干分离结合精细分选的模式,利用密闭螺旋压榨脱水将湿垃圾含水率降至 60% 以下,提高厌氧产气效率;干垃圾经 NIR 光谱分选与涡电流分离实现 PET、HDPE 等塑料的单一化回收。建筑垃圾宜采用固定式与移动式联合破碎筛分系统,并配备高压喷雾抑尘与除铁装置,将再生骨料针片状含量控制在 15% 以内,满足 JC/T 2510 标准要求。工业固废方面,粉煤灰经气流磨分级可实现D50⩽10μm 的细度,在高性能混凝土中 20% 以上掺量应用;钢渣经磁选、热处理和超细粉磨可替代水泥熟料 15% ,改善水化性能。

(二)高值化利用与能源化路线

高值化材料方面,再生 PET 采用热水 + 碱洗工艺脱除杂质,经固相缩聚将 IV 值恢复至 0.82dl/g 以上,可重新用于食品级包装;再生铝合金通过旋转炉熔炼与精炼剂净化,可达到铝型材要求[3]。能源化方面,厨余垃圾经湿式粉碎与浆化预处理进入中温厌氧反应器,甲烷产率可稳定在 0.45m3/kgVS ,沼气净化后甲烷含量 295% 可用于 CNG 燃料;低热值固废经流化床气化炉气化,合成气热值可达 4.5MJ/Nm3 。协同利用方面,水泥窑在 1450qC 高温、 >2 秒滞留条件下处置危险废物,可有效分解二噁英并固化矿物组分。

(三)商业模式与收益结构

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中,成熟的商业模式通常依托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可预期的下游需求来实现盈利。例如,大型生活垃圾焚烧与资源化企业通过长期运营合同,依靠处理服务费与再生产品销售形成双重收益,其中金属回收、余热利用和再生材料销售往往能为企业带来额外利润。一些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与施工单位或建材厂签订年度供货协议,确保再生骨料、再生砂等产品的销售渠道稳定,从而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再生塑料加工企业则通过与品牌商、包装企业建立长期采购关系,实现 B2B 闭环回收利用,使再生料在性能、批次稳定性与交付周期方面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并获得稳定收益。

三、治理体系与政策工具设计

(一)标准与质量管理

应制定严格的原料与过程控制标准,确保资源化加工环节的稳定性与产品质量。例如,生活垃圾中湿垃圾的含杂率应控制在 ⩽5% ,可回收物污染率应低于 3% ;建筑垃圾进厂时泥土含量不得超过 10% ,以减少筛分与清洗成本。这类标准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分选效率与再生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在产品质量方面,应建立再生塑料食品级认证制度,确保 IV 值、重金属含量、迁移量等符合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例如再生PET 在达到 IV 值 0.82dl/g 以上并经迁移量测试合格后,方可用于饮料瓶生产。再生骨料则应通过抗压强度、吸水率、颗粒级配等测试,才能进入结构混凝土应用领域。为了保障质量全程可追溯,可利用 RFID 芯片和区块链技术记录固废从产生、运输、加工到应用的完整链条。例如,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中,每批再生骨料均可追溯到具体施工工地及加工批次,实现质量责任闭环管理。

(二)经济激励与金融工具

经济激励措施是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驱动力。实施差别化填埋税,对可回收物直接填埋征收 200 元 / 吨以上税费,可以有效抑制低价值资源的浪费性处置。对高值化利用项目可按实际产出给予 200—500 元 / 吨的财政补贴,并优先支持 LCA 核算减排强度大于 0.5 t CO2e/ 吨的项目。例如,某东部城市对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生产企业提供 300 元/ 吨的补贴,使其产品价格与天然骨料混凝土接近,从而打开了公共工程市场。金融方面,可设立固废资源化绿色基金,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贷款利率较基准下浮 30% 以上;此外,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取的配额出售收入,还能为项目带来额外现金流,如某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均可从碳配额交易中获得近500 万元收益,有效提升投资吸引力。

(三)监管与实施路径

监管与实施应采取分阶段推进策略。近期(1—2 年)应完成重点行业与区域的全流程监测平台建设,实现固废从产生到利用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可视化监管;中期(3—5 年)实现EPR 制度在重点品类的全覆盖,将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提升至 50% 以上;远期(5—10 年)则应推动高值化利用比例超过 60% ,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成熟的循环经济体系。监管方面,应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年度绩效评估机制,将再生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利用比例纳入企业信用体系。例如,在部分工业园区,监管部门每季度对园区内资源化企业的排放和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并将结果公示,以形成市场约束。风险防控方面,对危险废物资源化过程应配备双重防渗系统和高效废气净化装置;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中,必须保证焚烧温度维持在 1450°C 以上、滞留时间超过 2 秒,以彻底分解二噁英和其他有害物质。对超标排放或质量不达标的企业,实施“一票否决”并处以高额罚款,以防范环境与合规风险。

总结: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技术路径、提升分选与加工质量、拓展高值化利用渠道,并配套完善质量标准、市场机制与监管体系,可有效提升利用效率与经济收益。未来应坚持源头减量与全过程控制并重,推动固废利用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姚婷 .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规制有效性及效率研究 [D].山西财经大学 ,2021.000500.

[2] 赵瑞梅 , 徐家强 .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路径[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39(09):102-103.

[3] 陈奕楷 , 苏箐 . 多重视角下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优化[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43(0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