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何正源 邢逸舟 林春成
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引言
2020 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公共体育课程在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课程体系建设亟待与体教融合战略要求相契合,逐步改善传统状况。由此可见,从体教融合视角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是推动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 体教融合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在契合性
1.1 育人目标契合:从“体质提升”到“全面发展”
体教融合所倡导的“文化素养与体育素养协同培育”理念,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宗旨存在显著契合之处。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往往将重点置于体质健康测试达标,而体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则致力于构建更为多元的培养体系,强调“体质健康 + 运动技能 + 竞技精神 + 终身意识”的综合发展。这一体系通过系统训练助力学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力量耐力;借助专项教学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可长期受益的运动技能;依托赛事活动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培养坚韧不拔的竞技精神;通过持续性实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某高校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参与体教融合试点课程的学生群体中,具备终身运动意识的比例有所提升,从 41% 上升至 78% ,相较于传统课程学生群体 52% 的比例,呈现出一定的优势特征。
1.2 资源逻辑契合:从“校内封闭”到“校社协同”
从体教融合的角度来看,体育与教育资源整合是解决高校公共体育发展困境的可行路径。在当前的教育与体育发展格局下,高校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师资和标准化场馆设施,却在高水平竞技教练资源与赛事组织能力上存在一定短板;而地方体育局、体育俱乐部虽然拥有专业教练团队、完善的赛事体系以及丰富的社会体育资源,但在稳定生源和系统教学场景方面也面临挑战。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二者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高校开放体育场馆,为地方体育赛事提供场地支持;社会体育组织选派专业教练进入高校,参与课程设计与社团指导工作。
2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存问题
2.1 课程目标模糊:重“达标”轻“素养”
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较多围绕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如 50 米跑、立定跳远等)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充分体现体教融合所倡导的“运动技能、竞技精神、终身意识”理念。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大纲中“体质达标”相关内容占比相对较高,达 60% 以上,而“技能掌握”“赛事参与”等内容的占比则不足 30% 。在教学规划方面,部分教学计划周期较短,通常仅覆盖 1-2 学期,对于系统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塑造运动习惯的长期规划有所欠缺。考核环节中,体质测试成绩在整体评价中所占比重较大,往往超过 70% ,对学生技能提升过程和课堂参与情况的考量相对不足。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更倾向于为完成考核目标而进行锻炼,在课程结束后,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2.2 课程内容固化:重“传统”轻“多元”
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优化空间:在项目分布方面,田径、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占比较大,约达 70% ,而飞盘、攀岩、瑜伽等新兴项目的占比相对较低,不足 20% ;在教学内容侧重上,基础技能教学较多,诸如篮球运球、足球停球等,竞技战术教学可进一步拓展,像篮球攻防战术、足球阵型配合等内容涉及较少;在学科融合方面,单一项目课程占比较高,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心理等跨学科融合课程相对不足。某高校课程调查数据显示,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提出反馈,其中 45% 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 38% 的学生希望能够增设新兴体育项目,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内容与学生期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2.3 教学模式单一:重“讲授”轻“实践”
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传统“教师主导、课堂讲授”特征,与体教融合所倡导的“实践化、场景化、竞技化”理念存在优化空间。具体来看,教学组织多采用“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有待加强,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教学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教学方法以“示范 + 模仿”为主,情境模拟教学(如模拟比赛场景)和个性化指导的应用尚有拓展空间;实践教学环节占比相对不足,每学期校外体育活动仅安排 1-2 次,学生将课堂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场景的机会较少。某高校教学反馈数据显示,约 62% 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机会相对有限,所学技能巩固效果有待提升。
3 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3.1 目标分层:构建“基础—进阶—拓展”三级目标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分为三个层级:基础层面向体质较弱、零基础的学生,以体质达标和掌握基础技能为核心目标,例如要求50 米跑达标率 ⩾90% ,并掌握篮球运球、传球基础;进阶层针对有一定基础且兴趣浓厚的学生,聚焦技能提升与赛事参与,具体指标包括篮球投篮命中率 ⩾60% ,参与校园联赛不少于 3 场;拓展层主要服务于技能突出、有竞技潜力的学生,核心目标是培养竞技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具体表现为入选校队参加市级比赛,或担任校园体育志愿者。
3.2 模式创新:推行“课堂 + 俱乐部 + 赛事”一体化教学
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体教融合“学练赛结合”: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小班化、个性化”教学,将每班人数控制在 30 人以内,教师依据学生基础分组指导,基础组侧重动作规范(如篮球投篮姿势纠正),进阶组侧重技能提升(如篮球急停跳投),拓展组侧重战术应用(如篮球挡拆配合),并利用VR 技术模拟比赛场景(如足球课程模拟“点球大战”),提升教学趣味性,夯实技能基础;在俱乐部训练环节,每个专项技能模块对应成立体育俱乐部,由“高校教师 + 校外教练”共同指导,每周开展 2 次训练,高校教师负责基础技能巩固,校外教练(如省队退役运动员)负责竞技战术提升。
结束语
体教融合理念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带来了新的探索方向。通过有效措施,有望改善传统课程中存在的现象,助力实现提升多元育人目标。部分高校的实践探索显示,经过优化的课程体系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促进专项运动技能掌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在多方面呈现积极影响,为高校体育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体育教育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忠伟 , 赵富学 . 高校公共体育分数膨胀现象的生成与消解[J]. 体育学刊 ,2024,31(6):118-124.
[2] 周亦珩 , 金凯 , 韩军生 .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究——以东南大学为例 [J]. 东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5(S2):47-52.
[3] 王耀东 , 张慧颖 , 翟丰 , 等 .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导向、问题审视与路径选择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38(6):676-682.
课题信息:2024 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
课题号 :2024WQNCX102
课题名称:“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体能训练体系建设研究
课题负责人: 林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