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反向移民”与乡村业态创新研究
陈哲昊 陈扬 童银辉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一、 引言
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面临人口外流、老龄化与产业衰退等挑战,形成城乡二元对立结构。随着城乡融合战略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尤其是互联网和交通物流的发展,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兴起了一种“反向移民”现象,即原城市人群选择阶段性或永久性迁入乡村生活、创业或就业,包括返乡农民工、城市中产、退休人员、艺术家及数字游民等群体。这不仅带来人口回流,更注入了人才、资本、技术与现代观念,深刻重塑乡村经济社会形态,激发业态创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新动能。系统研究该现象及其与乡村业态创新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 “反向移民”驱动下的乡村业态创新实践
“反向移民”作为拥有异质性资源和创新思维的新主体,他们的涌入极大地激活了乡村沉淀的资源,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多元化方向转型。以下为主要创新类型:
其一,是现代农业的升级与重塑。“反向移民”带来的新理念和技术,推动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发展。他们引入有机种植、循环农业等模式,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并利用电商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拓展销售渠道,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和现代化水平。
其二,是乡村旅游的深化与拓展。超越早期的“农家乐”模式,“反向移民”主导开发了精品民宿、主题庄园、自然教育营地、文创体验工坊等高端业态。他们将美学设计、文化故事和服务体验融入旅游产品,满足了城市游客对个性化、沉浸式消费的需求,延长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其三,是文创与数字产业的植入与萌芽。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挖掘本地非遗、手工艺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形成文创产品、艺术展览和演艺活动。同时,数字游民和创业者的到来,使得乡村也可能出现小型的设计工作室、互联网科技公司、在线教育平台等,虽然规模尚小,但代表了乡村未来产业的一种可能性方向。
三、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尽管“反向移民”与乡村业态创新展现出蓬勃生机,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内在与外在的挑战,需要在未来实践中不断探索破解之道。
(一)存在的主要现实挑战
首要挑战在于制度壁垒。现行的土地、户籍、金融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设计,新村民在宅基地和农房利用、融资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限制,其身份合法性和权益保障问题亟待破解。其次,文化融合的张力。“新村民”与“老村民”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经济利益上可能存在差异,若沟通不畅、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容易产生隔阂甚至冲突,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是一大考验。再次,产业可持续性的风险。部分业态创新存在同质化竞争、过度商业化、过度依赖外来消费市场等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如何深度挖掘在地特色,建立与本地社区的紧密利益联结,确保创新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是避免“昙花一现”的关键。
(二)推动健康发展的路径建议
面向未来,促进“反向移民”与乡村业态创新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新村民创业生活提供空间保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其融资难题。完善人才政策,为其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动建立包容性、开放性的乡村治理平台,鼓励新老村民共同参与决策,协商制定村规民约,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结机制,如发展股份合作社等,促进社会融合与文化互信。最后,要强调因地制宜与特色培育。引导业态创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避免盲目复制和低水平竞争,鼓励发展真正具有地域特色和生命力的创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协同振兴。
四、 结语
在城乡融合的时代洪流中,“反向移民”现象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从单向抽取走向双向互动。这股新力量以其带来的异质性资本与创新思维,成为撬动乡村业态创新和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杠杆,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交织着机遇与挑战、融合与张力。未来的发展,迫切需要打破制度壁垒,创新治理机制,引导新老村民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探索一条既能留住乡愁、又能拥抱现代性的乡村发展之路。唯有如此,才能使“反向移民”真正扎根,使业态创新持续迸发活力,最终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 张明皓.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J]. 社会学研究, 2021, 36(04): 1-22+226 .
[2] 周其仁 . 城乡中国(修订版)[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3] 刘彦随, 周扬, 李裕瑞 . 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
径 [J]. 地理学报, 2021, 76(06): 1408-1421.
[4] 黄祖辉, 胡伟斌. 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J]. 中
国农村经济, 2019(02): 2-15.
[5] 王春光 .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 [J].
社会, 2018, 38(05): 88-112.
[6] 厉以宁. 论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J]. 北京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56(01): 5-12.
[7] 郭红东, 陈潇玮. 电子商务赋能与农民创业活跃度关系研究
[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02): 4-16.
[8] 郭熙保, 赵光南.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约束及
建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1-8+162 .
作者简介:陈哲昊,男,本科,法学专业。陈扬,女,本科,法学专业。
通讯作者:童银辉,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