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困境与对策
丁宇宁 游学斌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新余 338015
1 职业教育背景下“专创融合”的必要性
1.1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然而多数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仍显实践能力不足,需经历较长的适应与再学习阶段,反映出职业教育在实效层面的局限。专创融合教育通过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真实项目与实践任务,从而显著增强其专业实操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与社会发展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1.2 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代职业院校学生亟须培养创新思维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专创融合教育模式通过提供跨学科的学习资源与多元实践平台,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其在多领域知识与经验的融合中形成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进而强化其创新能力。
1.3 培塑造综合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专创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教育路径,通过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与项目实践,使学生提前体验职场氛围、人际互动与团队协作,明确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或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2 职业教育背景下专创融合面临的困境
2.1 课程体系构建尚不完善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多数高职院校虽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耦合程度较低,甚至出现不同专业由同一教师以相同模式授课的现象,导致学生普遍认为该类课程实用性不足,学习动机与兴趣不高 [1-3]。此外,部分院校在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设计上仍呈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叠加的状态,反映出专创融合尚未实现深层次整合。
2.2 师资队伍建设力量不足
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或兼职人员承担,师资队伍整体薄弱。许多专职教师还需兼任就业指导、学生管理等岗位,难以集中精力进行专创融合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同时,一部分指导教师缺乏一线创业实践经验,教学仍以理论传授为主,制约了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效与深度。
2.3 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健全
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等政策,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地方配套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实施成本较高等因素,致使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专创融合的整体进程。。
3 职业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对策
3.1 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导向。应在专业教学目标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紧密结合学科对应的职业实践要求,系统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流程与方法,确保专创融合的有效落实。尤其应注重因专业施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指导,避免融合方案泛化与脱离实际。为实现这一目标,院校可组织跨部门协作,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在创新思维、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能力指标,并设计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此外,还应将创新创业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推动课程目标与职业世界需求深度对接,从而在源头上保障融合教育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3.2 加强专创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推进专创融合的核心力量。应重点加强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教育实效。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横向课题、校企合作孵化项目及企业实践,强化其实践教学能力,并将实战经验融入课堂,缩小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差距。可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施周期性轮训制度,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与技术变革,反哺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担任校外导师,通过分享行业经验与创业实践,增强学生对专业创新与创业过程的认知,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应构建“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推动校内教师与产业导师共同开展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指导,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全面提升专创融合教育的实施质量。
3.3 基于专业群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
专业群是以就业前景良好、教学资源雄厚的核心专业为基础,整合相近专业所形成的集合。在专创融合目标下,可依托专业群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模式、资源开发与实践平台建设的协同创新。应立足不同专业的特色,推进个性化课程设计。例如,以专业群分类为依据,结合行业与企业需求,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项目、教学与信息资源,构建融合性知识体系;或围绕企业经营与发展模式,针对性设计教学过程,确保专创融合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此外,可在专业群内设立跨专业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组建多学科团队,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创业模拟。通过系统化整合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推动“专业 + 创新+ 创业”三维能力融合提升,为学生应对未来职业变化与自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专创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显著意义。面对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师资与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挑战,职业院校应系统规划、多措并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协同。未来,还需持续探索专创融合的有效实施路径,进一步完善理论支撑与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鞠杰 , 樊磊 . 专创融合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 中 国 就 业 ,2024,(06):94-96.DOI:10.16622/j.cnki.11-3709/d.2024.06.044.
[2] 盛振文 , 徐丽丽 . 高职院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17):1-4.
[3] 聂莹莹 , 廖珮君 . 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江苏科技信息 ,2024,41(10): 47-50+69 .
[4] 崔晓辉 , 喻海良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05):17-20.
作者简介:丁宇宁(1982—),男,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双创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23 年度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质量融合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JY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