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融合驱动乡村振兴:农文旅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翁烨 陈书灿 郑林冰 左智宇 陈颖杰
福州工商学院 财经学院 福建福州 350715
一、两岸融合驱动下农文旅协同发展的机制
(一)体制互通激活资源流动机制
大陆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与台湾社区经营经验,在治理理念、组织机制、产权制度上存在互补性,两岸资源耦合可达成“制度嵌合—项目引导—资本牵引”这一高效配置逻辑。在体制互通之下,乡村资源不再局限于农业土地或自然风貌,而是形成多元价值复合体,包含文化符号、生态资产、产业链条及治理结构等、在融合平台之上,台湾精细化经营理念与大陆广域化治理结构相互融合,促使土地整合、村落更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闲置资产盘活等举措协同发力,释放农村空间与产权的潜在红利。在资源调配过程中,两岸民间组织、合作社、中小企业等非政府主体对区域合作项目起到穿插式联动效应,成为两岸乡村振兴制度互信的微观基础,强化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度弹性和要素复合性。
(二)产业耦合催生链条协同机制
台湾乡建经验中“农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形”的系统逻辑给大陆乡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范式。关键在于围绕农业打造产业生态圈,融入地域文化叙事,与消费端场景紧密关联,产出具有内生力量的复合型业态结构。大陆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依靠两岸融合平台引入台湾精致农业、社区参与以及生活美学理念,可以在产地建构时重新塑造农业功能价值,在场景营造时加强文化识别度,在体验设计时拓宽旅游消费路径,形成横向联动和纵向延伸并存的链条协同格局。以文创农业、乡土品牌、节庆经济为节点,推动农产品价值链从“产品 - 场景 - 文化”链转变,实现一产带三产、多产共生共创,产业链内深度融合需要在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达成机制性对接,两岸合作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需在规则认同、资源整合和技术共享等方面达成长期协商机制,推动农文旅融合从个案走向系统。
(三)文化互嵌构建认同驱动机制
两岸融合背景下,文化互嵌机制是软性驱动力,在提升乡村发展韧性、塑造乡村主体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台湾乡村建设重视社区自主、文化传承及日常生活的美学再造,这些经验在大陆语境中产生“文化重构—社区参与—价值共创”的链式效应。两岸文化在语言、宗族、信仰、节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为融合发展赋予了情感共鸣和符号认同的基础。农文旅融合过程中,台湾文化创意团队或村落运作组织常常会参与到大陆项目的前期规划、中期和后期运营当中,依靠田野调研、当地交谈、视觉设计等方式去激发乡土记忆,重新塑造文化空间,使原本边缘化的地方经验得以再次被认识并提升。认同驱动机制体现为本地居民参与式治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乡村共同体意识的回归,文化活动、旅游场景不再是外来的消费对象,而是融入乡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他们对家园的归属感与对未来发展的参与意愿,为乡村振兴增添以“人”为核心的持久动力。
二、两岸融合驱动下农文旅协同发展路径
(一)一体规划,打造农文旅融合空间格局
两岸融合背景下的农文旅协同发展要以一体化空间思维为指导,形成“农业 + 文化 + 旅游”三位一体的格局,重塑发展路径。大陆乡村具有资源总量和市场腹地的优势,台湾在社区运营、景观设计和功能叠加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将台湾社区运营观念融入大陆村庄规划体系,可以在整体性、微观性和连续性之间寻找结构上的平衡。在空间组织形式上,要冲破传统产业的界限,做到“农田—村落—景点—市场”的场域耦合,创建以产地景观为基座、以文化创意为动力、以旅游动线为导向的复合功能片区。建设路径上要强化规划的主导地位,引导土地利用、基础设施、景观节点和公共服务在一个框架中有序配置。引入台湾乡建团队进行初期策划和后期运营,构建“物理空间”与“叙事空间”,形成沉浸式体验链条和本地化运营闭环。
(二)产城融合,推动业态集群高效转化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要求产业要素聚集与业态迭代同步,促进产、城、文、旅在功能与价值上深度融合。在两岸融合下,产业集群趋势显著,应以产业链再造与消费场景拓展为主导逻辑,打造集农业生产、文化创意、景区经营、文旅消费于一体的综合业态体系。大陆以农业为底盘构建的乡村产业体系,嵌入台湾生活美学、节庆经济与创意农业,形成由初级生产延伸至终端体验的全链条闭环结构。从空间层面来说,应该围绕“村为点,线连起来,面铺开”的思路去引导业态布局,把农业种植、加工体验、文创表现、游客互动这些元素汇聚成一体;从功能层面来说,要吸引台湾复合型的运营主体,在 IP 塑造、内容引进、产品延伸等方面建立起协同关系,促使农业由单纯资源输出转变为场景构建,文旅由观光消耗转变为产业赋能,实现业态多样、消费连贯、价值递增的复合系统。
(三)人文互嵌,构建合作治理长效机制
两岸融合推动农文旅协同发展,需要在人文互嵌与机制互通两个维度上推进,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合作治理体系。在治理理念上,吸取台湾“以人为本”的社区治理理念,促使乡村治理由行政主导向“政府 + 村集体 + 市场 + 社区”模式转变,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在地认同感。在制度设计上,探究跨区域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创建协同投资、共创品牌、分红联结等模式,提升治理结构的灵活性和延续性。在实践机制上,可以邀请台湾乡创团队、文创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项目联营、内容共建、人才共育等常态化合作,采用合资经营、双地注册、委托管理等方式增强两岸主体的持续介入能力。在人才引培方面,设立两岸青年创业平台,推进双向交流和项目孵化,形成专业团队、村民组织和第三方机构协同治理的网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两岸融合为农文旅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牵引与文化赋能的双重动力,推动乡村从资源要素拼接走向系统化重构。在体制互通、产业耦合与文化互嵌的机制下,农文旅融合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活力。构建面向未来的协同发展路径,需要聚焦规划统筹、业态集聚与治理创新,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夯实共建共享的价值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明超, 马心渊. 打造“三江两岸”文旅融合新IP 变“流量”为“留量” [J]. 杭州 , 2023, (21): 28-31.
[2] 本刊编辑部 , 朱苑璟. 两岸携手 繁荣乡村文旅经济 [J]. 政协天地 , 2022, (08): 4.
[3]“公望两岸·相约春天”——邻里共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活动举办 [J]. 两岸关系 , 2022, (03): 43-44.
[4] 文卫民 , 肖志高 , 张玉山 . 构建文创型乡村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比较 [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21, 36 (02): 110-116.
作者简介:
翁烨(1999 - 3),男,汉族,福建平潭人,学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文旅推广。
陈书灿 (2003 - 12),女,汉族,福建华安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成本管理与决策
郑林冰 (2004 - 10),女,汉族,福建莆田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财务风险管理。
左智宇(2004-4),女,汉族,山西繁峙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振兴、财务大数据分析。
陈颖杰 (2003-12),男,汉族,福建龙岩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投资组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