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 赋能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研究
王福强
福建省南安市成功中学 362312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双重推动下,农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议题。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然而,农村高中体育教学长期面临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与城市学校存在显著差距。
信息技术 2.0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为核心技术支撑,为破解农村教育困境提供了新路径。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2.0 更强调“融合创新”,注重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结合,而非单纯的工具叠加。在此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2.0如何赋能农村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能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更能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实践经验。
二、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教学资源供需失衡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体现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硬件上,多数农村学校运动场地有限,器材陈旧且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软件上,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在城市学校,农村教师获取前沿教学理念、运动训练方法的渠道狭窄,导致教学内容长期固化。
(二)教学模式固化低效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农村高中体育教学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体练习”的模式,缺乏针对性与互动性。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因运动技能薄弱产生抵触心理,参与积极性低下。
(三)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当前农村高中体育评价仍以体能测试与技能达标为主,忽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与个性化发展。评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依赖人工记录,效率低且主观性强,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依据。
三、信息技术2.0 赋能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路径
(一)数字化资源共享,弥补资源短板
信息技术 2.0 打破了资源传播的时空限制,为农村高中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体育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体育学科专业网站获取标准化教学视频、运动解剖动画等资源,将抽象的动作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内容。例如,在篮球战术教学中,利用3D 动画演示战术跑位,比传统示范更易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可联合区域内其他学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上传本地特色课程(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互补的资源库,降低资源建设成本。
(二)智能化教学辅助,创新教学模式
1. 个性化学习支持
借助运动传感设备(如智能手环、动作捕捉摄像头),教师可实时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如心率、动作角度、完成次数),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例如,在跳远教学中,设备可自动测算助跑速度与起跳角度,生成数据报告,帮助学生针对性改进动作。
2. 沉浸式教学体验
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仿真运动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运动项目的乐趣。对于农村学校难以开展的滑雪、游泳等项目,VR 设备可模拟运动过程,让学生感受运动技巧与环境互动,拓展教学边界。
3. 互动式课堂设计
通过移动教学 APP 实现课堂互动,如发起在线投票选择本节课内容、利用弹幕功能实时反馈学习疑问、分组进行线上战术讨论等。这种互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让内向学生也敢于表达观点,提升课堂
活跃度。
(三)数据化评价改革,完善教学反馈
信息技术 2.0 推动体育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 + 结果”的综合评价。教师可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训练数据、参与度等信息,生成动态成长档案。例如,系统自动统计学生一学期的运动频率、进步幅度,结合体能测试成绩,形成全面的评价报告。同时,数据化评价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改进的依据,通过分析班级整体数据,可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四、实践挑战与应对建议
(一)主要挑战
1. 技术应用门槛: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对智能设备与软件的操作不熟练,影响技术落地效果。
2. 设备投入成本:VR 设备、运动传感器等硬件价格较高,农村学校资金有限,难以大规模配备。
3. 网络环境限制:部分偏远地区网络带宽不足,导致在线资源加载缓慢,影响教学流畅性。
(二)应对建议
1. 分层培训提升教师能力: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开展阶梯式培训,基础层侧重软件操作与资源获取,进阶层聚焦数据分析与课程融合设计,同时建立校内技术互助小组,发挥青年教师的带动作用。
2. 探索低成本应用方案:优先采购性价比高的基础设备(如智能手环、教学 APP),利用手机摄像头替代专业动作捕捉设备,通过“1台主机 + 多终端共享”降低成本;争取地方教育部门专项资金,逐步完善硬件配置。
3. 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协调当地通信部门升级校园网络,针对在线教学需求开通专属流量包;提前下载教学资源,采用“离线使用 + 在线更新”模式应对网络不稳定问题。
五、结论
信息技术 2.0 为农村高中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智能化教学辅助、数据化评价改革,有效破解了农村体育教学的资源瓶颈与模式困境,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然而,技术赋能的效果取决于应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农村学校需结合自身条件,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化,以“实用、适配”为原则推进信息化建设。
未来,随着技术的普及与教师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 2.0 将在农村高中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能推动城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Z].2018.
[2] 王健 , 刘阳 . 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0,43(05):89-96.
[3] 张强 . 信息技术赋能体育教学的逻辑、困境与路径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03):95-100.
[4] 李艳 . 智能传感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07):34-36.
[5] 陈明 , 赵丽 . 城乡教育均衡视域下体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构建 [J]. 教学与管理 ,2023(12):38-41.注: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常规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高中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2.0 融合的实践研究》( 立项批准号 :NG1454-015)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