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方法探析

作者

高伟

江苏省泰兴市宣堡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泰兴 225431

引言:

3 到 6 岁是幼儿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外界认识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激发幼儿对周围常见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缺少系统的观察指导方案,造成有些孩子在观察时存在目的不明、过程断档、细节感知不到位等状况,创建起科学合理的观察能力培养体系,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会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情感培育和社会交往能力产生积极效果,这对于改善幼儿园教育品质有着十分实际的价值。

一、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特征

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 3 到 4 岁这个阶段,他们的观察行为大多属于自发性的,喜欢那些色彩鲜艳或者动态变化的事物,观察时间相对较短,主要关注表面性质;当步入4 到 5 岁之后,伴随观察意识的慢慢形成,通过成人引领,孩子开始注意观察目标对象的主要特征,不过整个观察过程仍然比较粗略,容易忽略掉一些细节信息;到了 5 到 6 岁的时候,儿童的观察指向性和持续性有了明显提升,可以在任务驱动之下找到并对比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察觉到一些初步联系,但是还得依靠外界的帮助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究,深入剖析这种发展规律给改善指导策略赋予了十分关键的理论依据[1]。

二、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具体方法探究

(一)构建多元观察环境,提升观察积极性

自然角设计思路:在班级空间里设置专门的自然观察角落,选择多肉植物、豆芽以及向日葵这些生长周期较短的植物,再配上金鱼、仓鼠和蜗牛这类小动物,作为教育用具,通过日常记录并开展持续性的观察活动,促使幼儿观察能力得到发展。

主题化环境创设:根据节日或者季节的特点来安排教室的空间布置,在秋天主题活动的时候,可以把墙上的地方当作树叶标本和各种颜色果实的展示区,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老师会问一些能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比如“这些叶子的边缘形状是不是不一样的”,“哪些果子摸起来很滑”。

户外实践基地设计思路:利用校园操场和绿化空间,形成以“昆虫栖息地”、“植物识别区”等为主题的功能区域,在开展实地观察活动时,组织幼儿定期前往雨后寻找蜗牛足迹、春天追寻第一朵开放花朵等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设计趣味性观察活动以提高观察细致程度

游戏化观察教学模式:把观察要素放进趣味性活动设计当中,在“异同识别”这个环节里,拿出两张有着明显细微差别(小熊纽扣数量不一样,小兔胡萝卜叶片数目不同)的图片,促使幼儿去发觉并指出这些差异;而在“感官探究”这类活动中,先凭借触觉预估物体的特性,然后用封闭容器来证实预测是否正确,这种办法能有效地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细致观察的意识[2]。

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借助基础性实验项目,比如“水相变现象观测”,探究冰块融化过程以及温度变化规律,“种子萌发条件分析”,研究光照,水分等对种子发芽影响的机制,让幼儿记录各个阶段的现象,并加以综合归纳,此类实践活动有益于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够加强细致观察,持续追踪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观察指导策略,培育系统性观察能力

确定观察目标:教师在正式开始观察活动之前,要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观察活动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如“这次观察是针对小鱼利用哪个部位来游动的,看看小鱼是怎么做的”或者“认真看菊花的花瓣,数一数一朵花上有多少片叶子”,这样的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既能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也能避免观察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偏差。

观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指引幼儿依据某种顺序来观察,譬如从整体到部分或者由外向内的顺序去识别动物的样子,用对比分析法来探讨苹果与梨在外形方面(色泽、模样)以及味道等地方存在的差别。

推动表达与记录能力的改善,采用绘画,文字叙述,实物粘贴等多种形式的记录手段,帮助幼儿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观察所得,在探究蚂蚁迁徙模式的时候,孩子们用简笔画来表现行进路线,然后用语言讲述“蚂蚁像一条线一样排列着,有的蚂蚁负责拿食物,有的蚂蚁负责带路”,教师要仔细听并且想出一些专门的问题,像“蚂蚁有多少条腿呀”或者“蚂蚁拿的食物是什么颜色的”,这样就能加深幼儿的认知感受和认识深度。

三、幼儿观察能力培养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尊重个体差异,保持耐心等待

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具备很强的专注能力,但另一些则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教育工作者要采取差异化教学手段,针对那些观察能力较弱的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要过早地否决他们初步的探索成果,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激起他们的自主探究兴趣,给这些孩子营造合适的观察环境,也要保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

(二)避免过度干预,呵护好奇心

幼儿在观察活动当中常常会着重关注某些方面,就拿观察花朵来说,可能会过分注意蝴蝶的动态情况,而忽略花瓣数量之类的其他要素,教育工作者要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偏好,在保证达成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促使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推进探究进程,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孩子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3]。

四、结论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者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其观察能力,在实际操作时要遵循趣味性、递进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并激发其探索欲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外部世界并获取认知经验,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既能使幼儿学会“怎样观察”,又能促使他们养成主动探究的品质,这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里改进观察活动的设计方案,把它当作幼儿感知外部环境的关键途径,进而推动其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小园 . 游戏化学习理念下幼儿园教师自主观察能力的提升[J]. 华夏教师 ,2025,(21):43-45.

[2]张燕子. 园本化主题式教研提升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探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5,41(02):65-68.

[3] 李俊洁 . “全收获”理念下幼儿园种植活动的优化探讨 [J]. 教育观察 ,2025,14(12): 119-12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