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实现共建共享双赢

作者

高国芳

重庆科技大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重庆市 401331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2014 年12 月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落实国家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1]。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逐渐走向校企合作,通过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实现共建共享双赢的目的。所以强化校企合作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 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1. 合作模式单向化,缺乏双向协同

纵观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现状,主要以单向化的模式展开,即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是单向的,企业和学校都是“我要我想要”。在这种模式下,双方合作目的不明确,双方合作动力不足,并且企业和学校缺乏双向协同。例如,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但是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又必须引导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双方的不平衡状态导致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十分不利于校企合作发展。

2.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合作持续性不足

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主体、对象和内容等众多,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协调行动。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整体框架还不够完善。多数学校的合作模式仍然是“学校 + 企业”、“学校 + 企业+ 基地”等,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未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这就导致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法律制度和政策保障,造成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身份、地位、责任不明确,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二是校企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平台,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学校教学进度,学校难以掌握学生实习情况;三是校企双方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合作机制。

3. 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脱节,供需错配严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经过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尤其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校企合作仍以形式为主、缺乏实质性合作内容和深度。随着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高等教育与行业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仍以传统专业为主,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学校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缺乏企业技术应用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能,校企合作缺少有效机制等方面。

2 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实现路径

1. 人才共育:构建 “高校 - 企业” 双主体培养模式

高校与企业是合作的两个主体,两者的合作模式应遵循“高校 -企业”双主体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术专家与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既可以将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高等素养和高等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这种模式不是完全照搬照抄企业的培养模式,而是对企业和高校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合理分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不仅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同时也需要企

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2]。

2. 技术共研:搭建 “科研 - 产业” 双向转化平台

技术共研是校企双方基于共同需求、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目标,需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活动,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可以结合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借助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项目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和专业建设方向,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技术共研的本质是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也就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就需要高等院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功能,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科研 - 产业”双向转化平台,企业需要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和专业建设方向,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设备研制等方面与学校合作。学校与企业间建立技术共研平台,既是基于需求和利益而达成的合作共识,也是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3]。

3. 资源共享:建立 “硬件 - 软件” 全方位共享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实现路径,就需要在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合作办学机制创新,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高等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让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授课或到企业顶岗实习,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整合资源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整合资源、开发网络等方式,促进高等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政府三方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共享。以此更好的推进“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的有序性。

结束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动力,也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杜嘉华 . 校企合作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现状和对策 [J]. 才智 ,2020(05):12-13.2. 张丽波 . 校企合作视域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J]. 潍坊学院学报 ,2022(05):23-24.3. 李博 , 李雅乐 , 辛华玉 . 校企合作模式下《培训管理》课程理实策略 [J]. 商业故事 ,2020(11):3-4.

作者简介:高国芳(1978-),女(汉族),铜梁,硕士,任职于 讲师,研究方向:电气控制系统基金号: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85),项目名称:“双向互动”校企合作模式电类课程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