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价值探究
粟果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一、引言
当前我国艺术行业的用人需求正在由“单一技能专精型”逐步转向“综合素养复合型”转变,一方面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艺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积极创新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服务意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艺术教育侧重过多理论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育;过多强调技能技法的训练,轻视创新能力的提升;过多关注个人创作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理念。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导致部分艺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难以满足艺术行业发展,在职业生涯初期出现不适应。实践育人体系是当下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搭建校内外平台、设立项目化课程、构建多元化评价,既是艺术院校适应当下艺术行业需求,也是实现艺术教育“为美育人和美化人”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核心价值维度
(一)立德树人:落实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实施主体,立德树人目标绝不是仅仅通过课堂说教能够达成,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才能实现。通过艺术学院建设的实践育人平台,在“沉浸式”实践过程中生成,让学生在艺术创作实践与社会服务实践中感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最终达到“以艺育德”育人功效。
从培养模式来看,实践育人机制能够以红色实践工程、红色文化传承等项目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情操意识;“实践 + 思政”的实践育人模式可有效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洞化”的弊端,使艺术生产的具体过程给予学生思想洗礼,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艺术为民、艺术为时代”的艺术创作意识。同时,实践育人机制还可通过小组合作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团结意识。
(二)提升专业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艺术专业实践性强,专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实践,专业人才均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理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艺术创作生产中。艺术院校实践育人机制通过“场景化”实践场景的设计和“项目化”实践任务的设计让学生跳脱出“课堂教学空间场域”,得到专业核心知识和思维创新素质的双重提升。一方面,实践育人机制有助于艺术专业“知识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学不能致用”的窘境。另一方面,实践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创新试错”的实践机会,艺术创新需要掌握市场需要和技术前沿,实践是获悉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
(三)服务社会发展:彰显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以“校地共建”“校企联动”等体制机制为桥梁,将学生艺术创作同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使学生的艺术作品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化城市景观的新素材,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能。在乡村振兴方面,实践育人体系是为“以艺助乡”服务的。近年来,我国艺术院校开始陆续与当地政府共同开展“乡村美育计划”。在文化艺术传承方面,实践育人体系是为“非遗艺术当代化”提供路径的。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基因的体现,但目前非遗正面临着“谁来传承”“形式老旧”的尴尬现状。针对这一困惑,艺术院校可以带领学生到非遗实践工坊现场,给非遗传承人提供平台,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讨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四)推动院校建设:实现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育人模式是艺术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团队改革”的最根本动力,直接推动院校教育的发展。在实践育人上,艺术院校一方面要重构院校课程体系,提升实践课程在院校课程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崇“项目教学”、“双师教学”等适于实践的教学模式,推动院校教学从“课堂上”回到“实践中”。
实践育人体系也为艺术院校“校地联动、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为艺术院校的发展寻求更大舞台。艺术院校通过打造实践育人体系,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文化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三、结语
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本身就是一项综合多元的价值系统,如培养人才价值、专业建设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院校建设发展价值等。从专业人才培养层面,解决传统艺术教育中“学用脱节”的问题,培养行业适应发展的创新人才;从社会服务层面,让艺术创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从院校发展层面,推动艺术院校自身加强教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未来艺术院校还需要继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有效地将新技术与艺术实践进行融合,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为我国文化、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
四、参考文献
[1] 郭虹 , 李婧 , 左言文 . 基于四色文化的服装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J]. 西部皮革 ,2025,47(11):72-75.
[2] 于洁 , 邵邠 , 盛洪飞 , 等 . 构建“项目 + 竞赛 + 双创”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J/OL]. 天津化工 , 1-5[2025-08-21].
[3] 何红娇 .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美术院校实践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J].2022,(02),135-137.
[4] 安利利 . 李希涓 , 吕欣姗 . 新时代卓越大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14(02):88-94.
[5] 张宽朝 , 姬惠惠 . 我国实践育人研究的发展态势与热点分析[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教育版 ).2021,41(02):114-120.
[6] 刘岚 . 构建新时代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18,(09).
[7] 张安澜 . 艺术院校实践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为例 [J]. 科教导刊 .2021,(12):16-18.
作者简介:粟果,男,1988 年11 月出生,籍贯:湖南会同,职称:讲师/ 三级导演,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艺术教育。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F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