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中质量监督关键节点把控对工程整体质量的影响
缑军
濉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不仅是项目能否顺利竣工的前提,更关系到使用安全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工程管理中,质量问题多发生在监管薄弱的关键节点上,这些节点如若把控不严,极易引发连锁性工程缺陷。当前部分工程项目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监管流程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关键节点质量难以保障。本文从工程项目的多个关键节点入手,探索质量监督的关键环节与有效控制措施,旨在为建设工程质量保障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指导,推动项目建设向精细化、高标准方向发展。
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关键节点识别与问题剖析
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监督贯穿始终,而关键节点的识别是实现科学监管的前提。关键节点是指对结构安全、功能完整性或施工连续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工序,如地基施工、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设备安装及隐蔽工程验收等。这些环节一旦质量失控,不仅导致返工和成本增加,更可能危及工程使用安全。科学设定质量控制点需结合图纸、技术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典型案例,提前识别高风险环节,制定动态监督清单,构建“预控—过程—验收”一体化的质量管理链条。
当前建设工程中,关键节点质量监督存在制度执行不严、专业能力不足及监督深度有限等问题。部分建设单位对监督重视不够,职责落实不到位,程序流于形式;施工管理追求进度,忽视关键节点验收,甚至存在未验收即转入下一工序的现象。监理方面则常因人员更替频繁、技术把关不严或手段单一,导致难以有效掌控工序质量。以地下防水施工为例,若监督不到位,渗漏问题将严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究其根本,是关键节点识别缺乏标准化与系统性,监督难以聚焦。
在建设管理实践中,关键节点监管通常依赖项目部与监理单位的协作,但信息传递不畅、职责界限不清等问题,导致管理责任模糊、监督结果失真,形成监管短板。尤其在大型或交叉作业频繁的工程中,各施工段关键节点交错,若责任划分不明,极易产生监管盲区。不少项目仍依赖纸质记录,缺乏实时、可追溯的数字化手段,信息孤岛严重,制约监督效率与精准度。为解决此类问题,关键节点识别应结合工程技术逻辑和多方协同机制,引入 BIM 模型、智慧工地平台、质量数据采集等信息化工具,构建系统化、前瞻性的监督体系,保障工程质量目标实现。
二、强化关键节点把控的质量监督机制与实践路径
强化建设工程中关键节点的质量监督机制,首要任务是构建一套责任清晰、制度完善、流程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应包括节点前置审批、过程动态监督和节点质量复核等多个维度。在节点前置审批阶段,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将施工的关键工序技术方案进行审查论证,确保施工方案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国家标准,同时结合现场条件合理制定质量控制要点。过程监督阶段应实现对施工执行情况的实时跟踪,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测量机器人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状态数据化。对于结构施工节点,如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应设置现场见证取样、技术旁站等制度,确保每一道关键工序都经过实质性审查。
节点质量复核则需落实责任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与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共同对节点质量进行交叉检查,建立质量问题反馈闭环,确保每一个节点都能成为质量管控的“关口”而非“漏洞”。
为了将关键节点质量监督机制真正落地,还需从监管主体职责划分、信息化手段支撑和考核激励机制三方面同步推进。监管主体上,应明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三方在关键节点中的权责划分,特别是在多承包商或 EPC 总承包模式下,更应通过合同条款和制度机制明确关键节点控制流程与责任边界。信息化支撑方面,推广使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施工日志、质量检测、材料进场、人员作业等信息的统一归档与实时可查;同时引入建筑信息建模(BIM)与物联网技术,对关键节点实施进度同步对比和质量风险预警。考核激励机制方面,可设立“关键节点质量红线”制度,对于监督失职或造成返工的相关单位与责任人实行惩罚性扣分,而对过程控制到位、质量数据合格率高的团队予以激励,激发全员质量责任意识与积极性。
在具体工程实践中,许多项目已尝试通过典型关键节点的制度化监管实现质量提升。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地下结构的防水层施工与验收作为关键节点,采用了“预验 + 旁站 + 封闭前复验”的多级审核流程,大幅减少了后期渗漏率。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对混凝土基层铺设与压实工序设置温度监测、厚度检测和碾压次数统计等多维指标,形成了质量数据自动归档系统,既提升了施工效率,也实现了对关键节点施工质量的精准评估与历史追溯。在桥梁工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引入区块链技术对关键节点验收数据进行存证,防止质量记录造假,保障数据真实性。这些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科学系统的关键节点质量监督机制,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与制度创新持续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关键节点的“控制阀”作用,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
结语
本文围绕建设工程中质量监督关键节点的识别与把控,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制度漏洞、管理盲区及技术短板,指出关键节点对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系统化监督机制、强化多方协同和引入信息化技术的应对策略。随着建设项目规模和复杂度不断提升,建立科学、高效、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将成为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建设目标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周彦博 , 黄立新 . 建设工程关键施工节点质量控制研究[J]. 建筑经济 ,2023,44(06):87-91.
[2] 朱宏宇 , 宋之恒 . 基于智慧工地平台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优化探讨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2,49(10):45-49.
[3] 程子涵 , 陆潇然 .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 BIM 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J]. 工程管理学报 ,2021,35(04):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