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高考改革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的衔接路径研究

作者

安继华

甘肃省 庆阳市 庆阳第六中学 745000

引言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地理学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其核心素养培养与考试评价的衔接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导向和育人成效。当前地理考试评价中存在素养考查片面化、情境设计简单化、能力测评单一化等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评价要求

新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评价目标上,强调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突破单一知识点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和情境化,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评价方式上,倡导多元化测评方法,除纸笔测试外,还应关注实践活动表现、项目研究成果等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标准上,需要建立基于素养水平的等级描述,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和价值观的适切性。这些要求为地理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的衔接指明了方向。

二、地理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的衔接机理分析

地理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的有效衔接建立在二者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从教育目标分类学角度看,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高阶表现,考试评价则是教育目标的测量工具,二者统一于地理育人目标的实现过程。具体而言,区域认知素养与空间分析类试题、综合思维素养与系统综合类试题、地理实践力素养与情境应用类试题、人地协调观素养与价值判断类试题分别存在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构成了衔接的内容基础。

从评价理论视角看,核心素养的评价需要遵循 " 情境 - 任务 - 表现" 的基本逻辑。真实情境是素养表现的载体,复杂任务是素养激活的条件,行为表现是素养外化的证据。因此,地理考试评价中的情境设计、任务设置和评分标准都应围绕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展开,形成目标 - 内容 - 方法的一致性衔接。从学习科学角度看,考试评价对教学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只有将核心素养科学地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指标,才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 教-学- 评" 的一体化。

三、地理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的衔接框架构建

基于对衔接机理的分析,本研究构建了 " 目标 - 内容 - 方法 - 反馈" 四维衔接框架。目标衔接维度强调将地理核心素养细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评价目标体系。具体而言,可将四大核心素养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如区域认知可细分为空间定位、特征分析、差异比较等能力表现,再针对每个二级指标设计不同水平的行为描述,形成素养评价的层级框架。这种细化使抽象的素养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评价目标,为试题开发和评分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内容衔接维度关注测评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素养导向的地理测评内容应体现三个特性:一是情境性,试题应嵌入真实或仿真的地理情境,如现实区域发展问题、环境治理案例等;二是综合性,打破知识点壁垒,设计需要多知识整合解决的复杂问题;三是开放性,适当增加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究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价值判断。在内容组织上,可以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的任务序列,全面考察

学生的素养水平。

方法衔接维度探索多元化的测评方式。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应开发基于地理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如野外考察报告、地理实验设计、社区环境调查等;尝试基于项目的综合评价,如区域发展规划方案、环境问题解决提案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情境测评,如GIS 空间分析任务、虚拟考察决策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全面捕捉学生在地理核心素养各维度上的表现。

四、地理核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实施策略

实现地理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的有效衔接,需要系统的实施策略支持。在命题设计方面,应建立" 素养- 情境- 任务- 评分" 的命题流程。首先根据测评目标确定要考查的素养要素,然后选择或创设适切的情境载体,进而设计能激发相应素养表现的任务,最后制定关注过程和表现的评分标准。例如考查人地协调观,可选择区域资源开发案例作为情境,设计利弊分析与决策建议任务,从观点合理性、论据充分性、价值取向等维度评分。

在评分标准制定方面,应开发基于素养表现的水平描述量表。针对不同类型的素养表现,划分 3-5 个水平等级,明确每个等级的关键特征。如综合思维可分为碎片化关联、线性关联、网状关联、系统关联四个水平,通过学生的答案特征确定其所属水平。这种标准不仅用于终结性评价,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素养发展状态。

在考试形式创新方面,探索 " 笔试 + 实践 " 的复合型评价模式。笔试部分侧重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测评,实践部分侧重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实践评价可采取任务包形式,提前布置实践任务,考试时提交成果并进行答辩。例如设计 " 校园微气候调查与改善建议 " 任务包,考查学生的观察测量、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实践能力。

在评教互动方面,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教学改进机制。通过试题分析识别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发现学生在跨尺度综合分析上普遍表现不佳,则加强区域关联性教学;定期开展命题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素养评价能力;开发评价 - 教学联动案例,示范如何将评价发现转化为教学策略。这种互动能促进评价与教学的良性循环。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的衔接路径,构建了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实施策略,不仅能提高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能引导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养,促进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 顾松明 , 王成 . 基于“四层”评价框架的高考地理试题透视及教学启示 [J]. 地理教学 , 2024, (09): 49-53.

[2] 刘万红 . 基于具体评价任务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提升策略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