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初探
吴静
杭州技师学院人文学院 311500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技师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政教育正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2025 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已从单一技能掌握转向综合素质养成,这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政策契机与现实动力。当前技师院校学生普遍呈现“95 后”向“00 后”代际过渡的特征,他们对个性化发展、职业尊严、社会认同的需求日益凸显,但现有思政教育仍存在教学内容与职业场景脱节、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学生面临职业焦虑、价值困惑等新挑战,传统说教式思政课已难以满足其成长需求。
二、人文关怀与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精神成长与个性发展需求。在职业教育语境中,人文关怀特指教育者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通过情感共鸣、价值引导和个性化支持,帮助学生构建职业认同感与生命意义感的教育实践。人文关怀是关注他人感受的一种沟通理念,这一界定在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中体现为:教师需超越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陪伴者和人生成长的引路人。
(二) 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技师学院思政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首先源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转型。2025 年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强调“德技并修”的育人导向,单纯技能训练已无法满足智能制造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当前技师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技术崇拜”与“价值迷茫”并存的矛盾心理 [3],这种认知偏差需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其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职业生态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的人文反思能力,已成为思政教育回应时代命题的关键切入点。
三、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与问题
(一) 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
师生互动模式正在发生积极转变。相较于传统单向传授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强调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对提升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部分院校已将其纳入教师发展计划。实地调研发现,采用“成长导师制”的院校,通过定期职业发展辅导、心理状态评估等方式,显著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职业认同感。某数控专业学生反馈:“导师帮助我理解精密加工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产品质量负责的良心活”,这种个性化指导有效连接了技能训练与价值塑
造。
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的融合态势。2024-2025 学年期间,约 40% 的受访院校开展了“技术人文”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工业美学设计展”“技术改善民生案例展”等创新形式。这些活动突破单纯技能竞赛的局限,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现技术的人文价值。某校与当地博物馆合作开发的“工匠精神文物展”,将古代工艺与现代技术并置展示,引发学生对职业传承的深刻思考。这种文化浸润式教育,相较于说教更易引发情感共鸣。
(二) 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融入的主要问题
当前技师学院思政教育在融入人文关怀过程中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制约着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从教育理念层面看,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人文价值被边缘化。部分院校将资源过度集中于技能竞赛获奖率、职业资格通过率等量化指标,使思政教育沦为形式化存在。课程教学长期停留在单一专业维度 [7],未能实现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某数控专业学生在访谈中坦言:“老师更关心我们能否操作精密机床,很少讨论技术革新背后的社会责任”,反映出工具理性对教育价值的挤压。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系统探讨了人文关怀融入技师学院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技师院校思政教育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教学方式单一化、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等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证实,将生命教育、职业伦理、心理健康等元素融入课程体系,采用情境教学、案例讨论等互动方式,能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特别是在 2025 年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构建“课堂教学 + 实践活动 + 校园文化”三维育人模式,对培养德技并重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晓语. 浅议人文关怀在技师学院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11):206-207.
[2] 谢纳泽 . 论药学专业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J].《药学教育》,2016,(3):8-10.
[3] 毕曼曼.“人文关怀”在技师学院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29):132-133.
[4] 陈旭艳 . 课程思政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临床教学的探讨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9):42-46.
[5] 康建军.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