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留学生课程融合路径研究
杨涛 唐瑛琪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2
一、前言
2011 年,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融水苗族蜡染技艺作为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其发展由“ 蜡染技艺” 逐渐转变到“ 蜡染经济” ,实现从技艺再生到文化延续的跨越。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关乎单一技艺的存续,更是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守护。当前非遗研究多聚焦于本土保护策略,国际教育领域也鲜少将非遗作为核心教学资源。而留学生群体,既是文化学习者也是文化传播者,留学生群体对非遗文化的认同,能促进形成更灵活的民间传播网络,推动非遗“ 传下来-走出去” ,其传播能让世界认识到“ 生活里的技艺” ,不仅仅只是馆藏,更是持续发展的活态文明。
然而,高校留学生课程中,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文化认知多集中于京剧、书法、剪纸等非少数民族文化经典符号。广西非遗展现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可打破“ 单一中国叙事” 的刻板印象。其中,苗族蜡染不同于语言教学的抽象性,其直观的图腾视觉体验,如,石榴花、蝴蝶、太阳等展现了团结、生命、和谐的主题,能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有效破解留学生课程中“ 文化语义转化不足” 的难题,让技艺不仅“ 被看见” 更“ 被理解” 。
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留学生课程的结合,从文化传承方面来看,其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地域空间,而是在国际教育场景中实现动态传播,能够有效化解跨文化传播中的“ 认知壁垒” 。从课程创新方面来看,其将抽象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项目,助力国际教育从“ 语言知识传递” 向“ 文化交流共建” 转型。
二、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与高校留学生课程融合的现状分析
当前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与高校留学生课程的融合具体可从实践形态、实践成效与实践局限三方面概括:一是实践形态上,融合模式以“ 体验式活动” 为主,开展局部探索。部分高校主要将苗族蜡染纳入专业课程实践模块或通过“ 非遗活动” 等形式,体现非遗融入国际教育的思路。二是实践成效上,现有实践已显现文化传播的积极效应,形式多元。部分高校留学生能将蜡染技艺与本土文化符号结合,通过直观的“ 蜡染图腾” 跨越文化差异形成共鸣。三是实践局限上,多数高校多将扎染作为体验,苗族蜡染技艺融入课程的系统性不足。主要是因为苗族蜡染技艺的复杂性以及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会选择易操作的扎染,导致学生实际深度参与感低。
(一)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现状
广西苗族蜡染技艺是一项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是苗族同胞制作苗族服饰的一项关键环节,技艺传承人主要集中在广西融水等地,传承方式多以家族传承、师徒授艺等为主,当前工艺制作从传统苗族服饰逐渐转向家居、饰品等文创产品。
1.传承模式与面临的困境
广西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传承模式、群体非遗传承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家庭传承模式以家族为核心,主要是通过“ 母传女”的方式,部分会有“ 婆传媳” 的方式,年轻一代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掌握苗族蜡染技艺中的画蜡、染布、脱蜡等关键步骤。群体非遗传承人模式以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工坊、乡村工匠等为主,通过开展苗族蜡染技艺培训、参加非遗展览活动、非遗技艺比赛等,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群体学习与传承苗族蜡染技艺。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高校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课堂教学或非遗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与实践能力,企业则通过开发蜡染家居、饰品等文创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
然而,广西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依旧困境重重,不断制约其传承创新。如,年轻一代因蜡染产品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对其没有传承的兴趣,导致传承人才断层加剧。加之市场追求高效益,消费者对蜡染的熟知度普遍较低,促使部分企业用非蜡染技艺产品替代蜡染技艺产品,以极低的市场价格售卖,削弱蜡染技艺的本真性,影响蜡染非遗传承人制作的蜡染技艺产品的市场销售。
2.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与挑战
广西苗族蜡染技艺在跨文化传播中具备显著优势。其“ 以图叙事” 的特性,能够让留学生直观感受其独特的图案符号,如,蝴蝶纹、铜鼓纹、太阳纹、花鸟纹等图腾纹样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故事,能够以“ 低语言门栏,高文化浸润” 跨越语言障碍引发共鸣,满足东南亚留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探索欲。同时,苗族蜡染技艺使用“ 板蓝根” 天然植物染料,其技艺的环保理念,契合当下国际市场对“ 绿色产品” “ 可持续” 的价值追求,为技艺传播奠定了文化认同基础。此外,短视频、跨境电商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宽了传播渠道。非遗文化传播已从单一的“ 国内” 转向“ 国外” ,逐步构建“ 双循环驱动” 的活态传承模式。
然而,传播之路也充满挑战。对比起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泰国、越南等国家对苗族蜡染技艺没有基础的认知,文化差异导致其对图案深层内涵理解不足,易将其简化为装饰符号,削弱文化传播深度。后续可引导留学生对比扎染与泰国“ Mudmee” 丝绸、越南“ Sapa” 蜡染的异同,提升其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在国际市场上,工业化印染产品凭借多纹样、低成本、高效率占据大量份额,苗族蜡染产品因制作周期长、纹样图案传统、产品成本高,在商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且部分传播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表达,难以持续吸引海外受众。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策、消费习惯差异,也为蜡染技艺的规模化、长效化传播增添阻碍。
(二)高校留学生课程非遗内容融入现状
以国际教育学院越南留学生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泰国留学生课程《中国文化专题讨论》为例,以上 2 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教材,课程内容多为非少数民族文化,且受作者研究方向影响,教材主题内容倾向于文学方向。面对泰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由于其汉语水平的差异,教师虽尝试将非遗技艺纳入实践模块,却存在教学内容同质化、缺乏针对留学生文化背景的设计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非遗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深层价值。
1.课程设置中非遗相关内容的占比与呈现方式
在课程设置层面,非遗相关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占比普遍较低,为尽量避免出现文化教学同质化,授课教师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作为辅助模块,在对应主题实践教学中,插入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教学,加强中国文化元素的教育,但总体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足 10% ,且呈现方式仍以“ 体验式活动” 为主,缺少理论教学。如,本土本科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开展扎染技艺、绣球制作等非遗体验前,需进行 2 课时的理论教学。但留学生课程多通过课堂文化对比汇报、广西三月三校园活动等进行技艺与文化体验,未有关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理论授课,可见其系统性课程开发不足。当前,仅有少数高校开设如“ 非遗技艺实践与文化解读” 等专题课程,将非遗与历史、美学知识深度融合。而苗族蜡染等工序制作复杂,如开展碎片化的课程设计,会导致留学生难以全面理解非遗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价值体系。
2.留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度
从留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度来看,多数留学生对参与非遗技艺制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实践体验类项目颇受欢迎。调查显示,超过 80% 的留学生认可非遗实践体验有助于提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然而,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多元化,对泰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学习环节接受度较低。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障碍与文化背景差异,使得留学生对背后的哲学思想、民俗传统等抽象内容理解困难。大部分学生对非遗文化虽有浓厚的兴趣,但仅停留在技艺体验上,并不能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此外,广西高校多数留学生均为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没有地域针对性,未能进一步有效结合东南亚国家的文化背景调整教学内容,导致部分非遗项目难以引发情感共鸣,影响了文化传播效果。
(三)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
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与高校留学生课程融合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文化符号跨文化转译难。如,苗族蜡染的纹样图案内涵易因语言、文化差异被误读或简化,导致意义流失;二是课程融合模式碎片化。非遗活动多为短期体验,且大多都是表层尝试,未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多维度的融合模式,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长期规划;三是传承本真性与教学适应性失衡,过度简化工艺或完全固守传统,均难以兼顾学习效果与文化本真性。
1.文化符号的跨文化转译难
广西苗族蜡染中的纹样图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蝴蝶纹象征苗族始祖 “ 蝴蝶妈妈” ,石榴花纹蕴含团结与幸福的意义。然而,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着“ 意义流失” 与“ 误读” 的困境。由于泰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缺乏对苗族历史、宗教、民俗的深入了解,留学生往往仅将蜡染图案视为装饰性花纹,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深意。此外,语言障碍也加剧了转译难度,苗族蜡染工艺中特有的术语,如“ 冰纹” “ 脱蜡” “ 画蜡” “ 蓝靛泥” 等,在翻译成外语时难以精准传达其工艺特性与文化韵味,使得教学过程中文化信息传递不完整。
2.课程融合模式缺乏系统性
当前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与高校留学生课程的融合,多以短期体验活动形式开展,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苗族蜡染制作的基础步骤,如画蜡、染色、脱蜡、漂洗等,而对苗族蜡染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艺术价值等理论知识涉及较少,导致留学生对技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教学安排上,课程缺乏长期规划与进阶设计,未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同时,师资力量不足也是突出问题,虽有部分高校建议采用“ 双师制” ,即“ 非遗传承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任教师”协同授课的方式,但限于资金支持与师资水平等,仍无法实现长效教学。在此,建议采用教师“ 双能型” 培养的方式,挖掘既精通苗族蜡染技艺,又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并通过系统性培训的方式,培养普通教师单独授课的基础技艺能力,可以有效兼顾技艺传授与文化解读。
3.传承本真性与教学适应性的平衡问题
在课程融合过程中,如何平衡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本真性与教学适应性成为一大难题。部分教师为了让留学生更容易接受,可能会出现在课程教学中对传统蜡染工艺进行过度简化,如使用易购买、成本低的化工染料替代难制作、成本高的天然植物染料,省略复杂的画蜡、染色、脱蜡等制作工序。以上虽然降低了学习难度,但削弱了技艺的本真性,背离了非遗传承的初衷。另一方面,若完全遵循传统工艺标准,严格的制作流程、漫长的制作周期以及较高的学习难度,又会使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教师若过度迎合留学生的兴趣偏好,删减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但较难理解的传统图案,可能导致苗族文化精髓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流失,难以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双重目标。
三、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与高校留学生课程融合的路径探索
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与高校留学生课程融合可分“ 认知—实践—传播”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认知,即“ 看见文化” 。通过线上视频学习、线下组织苗寨采风,让留学生直观感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民俗场景,建立文化感性认知;第二阶段实践,即“ 触摸文化” 。通过开展沉浸式教学,让留学生在教师理论指导下学习技艺知识,依托“ 蜡染工坊、校园实践” 展示苗族蜡染技艺从画蜡到脱蜡的全过程实践,实现技艺操作与文化内涵的双重内化;第三阶段传播,即“ 对话文化” 。引导留学生将蜡染元素与本土文化符号创意混搭,通过视频成果展示的形式,推动苗族蜡染从技艺体验升华为跨文化对话载体。
(一)课程内容创新路径
1.提炼苗族蜡染文化基因
深入挖掘广西苗族蜡染技艺背后的文化基因,将其融入留学生课程,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在课程设计上,从历史溯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三个维度构建内容框架。历史溯源部分,展示苗族蜡染传统服饰,讲述苗族迁徙历史与蜡染技艺的起源发展,展现苗族蜡染传统服饰作为“ 无字史书” 所承载的民族记忆;文化内涵部分,解读蝴蝶纹、花鸟纹、牛角纹、太阳纹等图案背后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艺术特色部分,剖析蜡染独特的画蜡、染色、冰纹和蓝白艺术。通过模块化分层教学,将苗族蜡染文化知识设置由低阶到高阶的若干专题,让留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感受蜡染文化的深厚底蕴。
2.开发多语种蜡染文化教学资源
针对留学生的语言背景差异,结合当前留学生课程语言与文化学习的需求,开发涵盖泰语、越南语等多语种的蜡染文化教学资源。制作双语或多语版的课件与视频资料,教学资源内容不仅包括蜡染工艺步骤,还对苗族蜡染技艺文化术语进行详细阐释与注解。如,对“ 蝴蝶妈妈” “ 石榴花”等概念进行多语种解读,并配以图片、故事等辅助说明,同时配备多语言字幕与讲解,方便留学生在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后期如在实践中能探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可继续研究配套制作针对东南亚留学生课程的苗族蜡染技艺教材。同时,建立蜡染纹样数据库,收集学生通过技艺学习制作的蜡染纹样,梳理成为跨文化教学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二)教学方法优化路径
1.采用“ 理论讲解 .+ 实践体验 + 文化讨论” 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 理论讲解+实践体验 ⋅+⋅ 文化讨论”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讲解环节,系统介绍苗族蜡染的历史、工艺、文化意义等基础知识,为留学生搭建认知框架;实践体验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蜡染作品,如苗族蜡染传统服饰、现代蜡染家居、文创产品等,分析其图案设计、工艺特点与文化寓意,引导留学生深入理解蜡染文化,并指导学生进行蜡染作品创作;文化讨论环节,设置开放性话题,如“ 苗族蜡染图案与本国文化符号的异同” “ 如何将蜡染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 等,鼓励留学生分享见解、交流观点,促进跨文化思维碰撞。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留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体验中深化理解,在文化讨论中提升文化鉴赏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2.利用AI 技术增强留学生对蜡染文化的感知
借助 AI 技术,为留学生打造沉浸式的蜡染文化学习体验。运用 AI 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还原苗族村寨的生活场景与蜡染制作流程,让留学生直观感受蜡染文化的原生环境,仿佛置身其中。通过AI 动画演示,分解复杂的蜡染工艺步骤,如画蜡的技法、染色的过程、冰纹的形成、脱蜡的原理等,以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帮助留学生理解。开发蜡染文化图案设计、工艺模拟等关卡,让留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蜡染知识与技能。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上非遗大师、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直播教学、作品展示与互动交流活动,实时解答留学生疑问,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提升留学生对蜡染文化的感知与兴趣。
(三)传播机制构建路径
1.构建“ 文化消费者—双向传播枢纽” 的传播链条
以留学生为核心,构建“ 文化消费者—双向传播枢纽” 的传播链条,推动苗族蜡染文化的国际传播。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留学生将所学的蜡染文化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传播素材。鼓励留学生制作蜡染文化短视频、举办文化分享会,向本国亲友、同学传播苗族蜡染文化。建立留学生文化传播激励机制,对优秀的传播作品进行表彰与奖励,激发留学生的传播热情,如开展非遗文化视频展示比赛等,通过留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真实表达,以“ 民间使者” 的身份将苗族蜡染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 双循环驱动—国际” 活态传承模式的传播效应。
2.借助平台扩大蜡染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充分利用抖音国际版(TikTok)、YouTube、Instagram 等自媒体平台,打造苗族蜡染文化国际传播矩阵。制作具有国际传播力的短视频内容,如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留学生的学习体验、蜡染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等,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蜡染文化魅力,提高视频的曝光度与传播范围。此外,还可以借助高校与国外企业的文化交流项目,开展相关的跨国非遗文化展览,通过“ 非遗跨国展览” ,提升苗族蜡染技艺的影响力,推广苗族蜡染文化,吸引更多国际受众关注,逐步扩大蜡染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其在全球文化领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四、结语
本研究以广西苗族蜡染技艺为切入点,探索其与高校留学生课程的融合,研究发现,通过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及传播机制构建,可有效打破非遗传承困境与跨文化传播壁垒,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相互赋能。通过对广西苗族蜡染技艺国际化传播路径的探索,以及其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合,既吸引年轻群体传承技艺,又借助留学生群体将其带向世界。这一路径不仅能实现非遗文化价值的经济效益转化,还能提升留学生课程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认同感。未来,需持续深化非遗与现代传播、教育体系的融合,向“ 数字化赋能、跨学科融合、国际化传播” 方向发展,推动广西苗族蜡染技艺走出国门,让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马践,马晨倩.苗族蜡染扎染传统工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
[2] 杜英蓓.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以广西苗族蜡染为例[J].文化学刊,2025,(05).
[3] 袁瑾.“ 国潮” 文化语境下广西苗族蜡染技艺的当代转化[J].天工,2024,(29).
[4] 雍佳.“ 六进双融合” 苗族蜡染扎染技艺传承与创新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6).
作者简介:杨涛,女,苗族,硕士研究生,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非遗文化传承;唐瑛琪,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5 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I 赋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25JGB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