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建筑中的防雷设计与安全保障研究

作者

屠露景

绍兴防雷安全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2000

一、引言

智能建筑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为人们创造了高效、便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与此同时,其对雷电的敏感性也显著增加。雷电产生的强大电流和电磁脉冲,可能对智能建筑内的电气设备、通信系统及控制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因此,科学合理的防雷设计与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对智能建筑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二、雷电对智能建筑的危害分析

2.1 直击雷危害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设备等物体,强大的雷电流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在智能建筑中,直击雷可能导致建筑物结构受损,如屋顶、墙体被击穿;破坏电气设备,使其短路、烧毁,造成电力供应中断;对于安装在建筑物外部的通信天线、监控摄像头等设备,直击雷的冲击可能使其彻底报废,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功能实现。

2.2 感应雷危害

感应雷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是由于雷云接近建筑物,在建筑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当雷云放电后,这些电荷迅速释放,形成强大的感应电流。电磁感应雷则是由雷击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在附近导体中感应出电动势,引发感应电流。

2.3 雷电电磁脉冲危害

雷电电磁脉冲(LEMP)是雷电放电时产生的一种瞬态电磁干扰。智能建筑内的各种电子设备和布线系统处于 LEMP 的作用范围内,会受到严重影响。LEMP 能在极短时间内产生高强度的电磁场,通过传导、辐射等方式耦合到设备中,造成设备的误动作、死机甚至永久性损坏。

三、智能建筑防雷设计原则

3.1 全面性原则

防雷设计应涵盖智能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物本体、电气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各类智能化设备。从外部的防雷接闪装置到内部的设备防护,从供电线路到信号传输线路,都要进行全面的防护设计,确保没有防护死角,使整个智能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

3.2 系统性原则

将智能建筑的防雷设计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各个防雷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外部防雷措施要与内部防雷措施协同工作,接地系统要为整个防雷体系提供可靠的电位参考。例如,防雷引下线的设计要考虑其与电气设备接地、通信设备接地的连接方式,避免不同接地系统之间产生电位差,引发反击现象。

3.3 针对性原则

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和不同区域、不同设备的防雷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对于重要的设备机房,如数据中心、通信机房等,应采用更高等级的防雷保护,增加浪涌保护器的级数和通流容量;对于安装在建筑物顶部的露天设备。

四、智能建筑防雷设计方案

4.1 外部防雷设计

4.1.1 接闪器设计

接闪器是外部防雷的首要装置,用于接收雷电并将雷电流引入引下线。在智能建筑中,可根据建筑物的外形和结构,选择合适的接闪器形式。对于高层建筑,通常采用接闪杆或接闪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复杂屋面还可配合接闪网格形成立体防护,确保建筑物顶部无防护盲区。

4.1.2 引下线设计

引下线的作用是将接闪器接收到的雷电流迅速、安全地引至接地装置。引下线应采用截面足够大的导体,以确保能够承受雷电流的冲击而不被熔断。一般选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其截面积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和预计雷电流大小确定。

4.1.3 接地装置设计

接地装置是防雷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防雷效果。接地装置的设计要根据智能建筑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接地方式和接地材料。常见的接地方式有水平接地和垂直接地,对于土壤电阻率较

低的地区,可采用水平接地网为主,辅以垂直接地极的方式;对于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则可采用深井接地、扩网接地等特殊接地方式。

4.2 内部防雷设计

4.2.1 等电位连接设计

等电位连接是内部防雷的重要措施,通过将智能建筑内的电气设备、金属管道、金属构件等进行电气连接,使其处于同一电位,避免在雷电发生时产生电位差,引发电击事故和设备损坏。等电位连接可分为总等电位连接、局部等电位连接和辅助等电位连接。总等电位连接在建筑物的进线处设置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将电源进线的 PE 线、金属管道、建筑物的基础钢筋等与端子板连接;局部等电位连接在设备机房、卫生间等局部区域设置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将该区域内的设备、金属构件等连接到端子板上;辅助等电位连接则用于进一步降低设备之间的电位差,如在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之间进行连接。

4.2.2 浪涌保护器(SPD)安装

浪涌保护器是用于限制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保护装置,可有效保护智能建筑内的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免受浪涌电流的侵害。根据安装位置和保护对象的不同,SPD 可分为电源 SPD、信号 SPD 和天馈 SPD 等。电源 SPD 安装在电源进线处、配电箱内以及设备的电源端口,用于保护电源系统;信号 SPD 安装在通信线路、控制线路、网络线路等信号传输线路上,保护信号设备;天馈 SPD 安装在天线馈线接口处,保护无线通信设备。

4.2.3 屏蔽与布线设计

屏蔽与布线设计对于减少雷电电磁脉冲对智能建筑内设备的干扰具有重要作用。屏蔽措施包括建筑物的屏蔽和设备的屏蔽。建筑物的屏蔽可通过采用金属框架结构、金属门窗以及在建筑物外墙敷设金属屏蔽网等方式实现,形成一个法拉第笼,将雷电电磁脉冲屏蔽在建筑物外部。

4.3 防雷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

4.3.1 防雷监测系统

防雷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智能建筑防雷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防雷装置的故障和异常情况。该系统主要包括对防雷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的电气参数监测,以及对雷电活动的监测。通过在防雷装置上安装传感器,可监测接闪器的接闪情况、引下线的电流大小、接地电阻的变化等参数,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

4.3.2 雷电预警系统

雷电预警系统可提前预测雷电的发生,为智能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提供防护准备时间。雷电预警系统主要基于气象数据和雷电监测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对雷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当系统预测到雷电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智能建筑所在区域时,会通过声光报警、短信通知等方式向管理人员和用户发出预警信号。

五、结论

智能建筑的防雷设计与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雷电危害的深入分析,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防雷设计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防雷设计方案,包括完善的外部防雷(如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网格的合理配置)、内部防雷以及防雷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能力,保障其内部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防雷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新型防雷材料、智能防雷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以适应智能建筑日益增长的防雷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亮, 麦金婵, 庞军. 智能建筑的防雷检测探析[J]. 建材与装饰,2020,(15):49-50.

[2] 李拓, 梁鹏飞. 智能建筑防雷工程设计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2020,(21):76.

[3]汤海明,沈建华,厉身,等.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设计要点分析[C]//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协会.机电装备技术论文交流及技术人才培育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2025:438-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