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对居住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作者

樊金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1191

一、色彩心理学基础

色彩作为能够借助视觉感知来传递情绪及信息的重要媒介,之所以具备相应心理效应,是由于人类对色彩在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感知经验以及文化联想。其基本属性涵盖色相、明度还有饱和度,因不同组合而引发不同心理反应。在心理学研究里,色彩被区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像红、橙、黄这类暖色具有兴奋且活跃情绪的效应,常被用于增强空间活力的目的上,而蓝、绿、紫这类冷色会传递宁静与沉稳的感受,比较适合被用来营造放松的居住氛围。此外,灰与白这类中性色则在调和视觉层次以及增强空间感方面发挥辅助性的作用。色彩凭借刺激视觉神经,进而引发大脑中枢的情绪响应,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连接环境以及心理状态的重要桥梁。

二、色彩对情绪与行为的影响

(一)卧室:营造安宁与舒缓情绪

卧室作为人们用以休息与睡眠状态的主要场所,它的色彩选择,其实是与人们的睡眠品质高低以及心理放松程度有着直接关联。据研究表明,如浅蓝、淡绿、灰蓝色等冷色调,具备有让心率降低及使呼吸减缓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对于人们情绪平稳以及精神放松具备一定的帮助。然而相较之下,如果是过于鲜艳类型的暖色,像红色、橙色等,则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使得焦虑感以及兴奋度有所增加,而对于睡眠状态无利。基于以上阐述,在针对卧室进行设计规划时,通常会给出以冷色或者中性色当作主要选择方向,并同时搭配上较为柔和的光线,以此方式来营造出一个安静且舒适氛围。

(二)客厅:促进交流与情绪活跃

客厅作为家庭成员开展交流以及接待访客的主要区域,在色彩设计层面应当具备可包容性氛围及社交功能。像米黄、浅橙以及柔红这样的暖色系,它们的特性是能够对积极情绪起到激发作用,并且还可以让空间亲切感以及温暖氛围得到增强,从而有益于家庭内部交流的促进以及家庭凝聚力的提升。此外,以适度加入绿色相关元素,能够使得视觉的疲劳度得到缓解,进一步将自然与生机特有的感受传递。特别予以注意的是,若颜色呈现出过于浓烈的状态或者对比度过高时,便会造成情绪出现波动的现象,进而会对社交行为的稳定性产生干扰,基于此需将色彩把控在一个具备协调性且呈现统一状态的范围内。

(三)厨房:激发食欲与生活活力

厨房作为烹饪以及饮食功能的特定场所,其中色彩对于居住者食欲以及生活节奏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按照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够刺激味觉与嗅觉神经进而增强食欲的红色和橙色,以及能够传递阳光与愉悦感且有助于提升使用者积极性和效率的黄色,在厨房色彩选择这一问题上有着特定意义,因此常被作为墙面或装饰色彩的橘黄、浅红等暖色便成为厨房常见之选。不过,可能会造成视觉疲劳或压迫感的过于鲜艳或饱和的色彩,由于存在这样的不良影响,适宜以小面积点缀的形式出现,需搭配浅色系背景用来保持视觉平衡。

(四)色彩影响行为模式的机制

色彩并非单纯的视觉元素,而是凭借对居住者情绪的影响,以一种潜移默化却又极为关键的方式,将作用延伸至对行为的引导层面,这其中存在着复杂且隐晦的逻辑关联。比如在以冷色调为主导构建起来的空间中,更易于把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呈现出较强的思考以及偏向静态行为倾向。与之形成对比是,在暖色调营造的环境氛围里,往往更有可能激发出活跃及外向型的行为反馈与回应。不仅如此,色彩还对时间感知与空间感知进行巧妙调节,诸如浅色系,会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以及心理认知上,产生使空间感得以扩展的奇妙效果,而深色,则能够强化人们内心对于安全感的心理体验。鉴于此复杂且多样的色彩影响,设计过程不应一概而论,而是应当全方位综合考量空间功能、使用者年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因素以及个性特征因人而异的特质,从而精心制定出富有差异化、精准适配的色彩策

略。

三、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北欧简约风格住宅:以中性色提升空间舒适度

以北欧风格的两居室为例,在这整体的空间中,其主要色调是以白色、米色以及浅灰为主,同时还会辅助搭配着淡木色的家具与数量并不多的绿色植物,而之所以选用中性色,是因为它不仅能够将空间的明亮度予以增强,而且还可以为家具与装饰物提供一个良好的背景,进而营造出简洁、温和且安定的居住氛围。像是白色在客厅与厨房被广泛使用,增强了空间开阔感,使得小户型不会显得过于拥挤。然而卧室墙面则选用柔灰色,并与之搭配暖光源,这种搭配方式有效缓解了视觉疲劳,对提升睡眠质量有所帮助。从这个案例当中能够体现出中性色在提升空间延展性与舒适度方面的实用价值。

(二)亲子家庭住宅:色彩分区助力行为引导

在针对一户三口之家的设计中,设计师所运用的色彩策略因空间功能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具体而言,儿童房空间被设计师采用明亮的蓝色与黄色相互结合,其中蓝色因能够传递宁静的感受而对儿童睡眠起到促进作用,黄色则因增加活力的特性而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并且墙面通过具有明显色彩边界的分区形式将游戏区、学习区以及休息区予以明确,以此引导儿童行为模式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客厅与厨房的公共空间区域里,色彩运用是以浅米色为基础,通过在局部搭配橙色抱枕以及装饰画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感和情感连接。此案例生动展示出色彩在空间功能分区以及行为引导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都市单身公寓:强化个性表达与空间效率

一套面积为40 平方米的都市单身公寓,其设计大胆采用黑白对比色,还通过局部亮色(像红色壁画与绿色沙发之类)进行点缀,这一设计旨在体现居住者所追求的个性化审美。其中,黑白主色在视觉方面强化了与快节奏都市生活适配的现代感和理性秩序。而局部的亮色,打破了由黑白主色带来的冷峻感,进而使空间活力得到提升且能够缓解居住者的压抑情绪。在功能性上,厨房与书桌区域分别以浅蓝与淡灰色区分,这不只是明确了空间使用的属性,而且对使用者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情绪需求起到调节作用。从这一案例来看,即便是在有限空间内,色彩设计同样有实现个性表达和功能优化二者统一的可能性。

(四)启示与总结

从上述所提及的相关案例中可以明显看出,科学且合理的色彩搭配,在实际的情形里,不仅是对于视觉美感的直观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心理舒适度以及功能性实现的关键性的重要工具。色彩作为存在于室内空间环境里的“ 无声语言” ,凭借对光线、材质以及空间布局等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实际操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于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有效提升。基于此,在住宅设计的具体实践工作当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居住者年龄、职业、生活方式以及情绪等实际因素,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色彩策略,以此目标去成功达成空间与心理之间和谐统一。

结论:

室内空间色彩设计不仅影响视觉感受,更通过心理机制调节居住者的情绪与行为。合理的色彩搭配能有效提升空间功能性、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交互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未来设计应根据空间功能与居住者特征,科学选择色彩组合,注重冷暖协调与明度控制,营造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同时,应结合个性化需求与文化背景,探索更加多样化的色彩策略,为健康住宅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孙艺卓. 论色彩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理分析[J]. 居舍,2023,(02):28-31.

[2]王正.室内设计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J].艺术家,2021,(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