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西安红色文化多模态翻译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胡仁青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30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与国际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友谊、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模态,多模态传播成为趋势。曹进[2]、吴赟[3]均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的多模态研究转向的必要性,杨国藏[4]指出新时代数字语言服务能够助力中国文化分层传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西安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记忆。在全球化与数智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多模态翻译技术推动西安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
2.1 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织的今天,推动红色文化“ 走出去” ,增强其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常面临文化折扣、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受众触达不精准等挑战[5]。数智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赋能契机。数智技术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内容呈现形态、优化传播分发路径、精准洞察受众需求,能够有效提升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精准度、生动性、互动性与影响力,使其跨越语言与文化鸿沟,真正实现“ 入脑入心” 。因此,研究数智赋能下西安红色文化多模态翻译与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2 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
面对数智时代的传播环境巨变,构建支撑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至关重要。该框架应整合以下核心要素:(1)文化基因解码与价值提炼。数智化传播的基石在于对红色文化本体的深刻理解,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文本挖掘、知识图谱等技术,对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文本档案、口述历史、影像资料、遗址遗存等)进行系统性梳理、结构化标注与深度语义分析,识别核心叙事、精神符号(如延安宝塔山、纺车、革命标语)、关键人物事件及其蕴含的普世价值(如抗争精神、和平追求、牺牲奉献),形成结构化的“ 西安红色文化基因库” ,为后续的翻译转换与多模态创作提供精准的内容源和语义支撑。(2)重构多模态叙事与意义。超越单一文字文本,拥抱多模态(Multimodality)理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综合运用语言文本、静态/动态图像、声音(音乐、解说、环境音)、色彩、空间布局(VR/AR/MR 环境)、交互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协同表意。数智技术(如 AIGC、计算机视觉、语音合成)赋能下,能够基于文化基因库,智能生成、组合与优化多模态符号资源,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历史场景转化为可感、可知、可互动的沉浸式叙事体验。例如,将历史文献描述转化为 VR 场景中的视觉呈现,将革命歌曲融入 AR 导览的背景音效,通过互动游戏模拟历史抉择。(3)智能驱动与精准触达。传播的核心在于有效抵达目标受众,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推荐算法、社交媒体洞察等数智手段,精准识别国际受众——分析不同国家、地区、社群用户的文化背景、信息偏好、媒介使用习惯、对中国的认知基础;智能适配内容与模态——根据受众画像,动态调整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文化注释深度)、选择最适配的模态组合、优化呈现形式(如界面设计、交互复杂度);优化传播渠道与时机——分析目标受众活跃的平台(如 YouTube, TikTok, Instagram,特定国家的主流媒体平台)及活跃时间,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与推送。(4)效果评估与反馈闭环。实时监测传播数据,利用 AI 分析传播效果,形成反馈闭环,持续优化策略。
该理论框架的核心逻辑是以文化基因的深度数智化解析为起点,通过多模态符号资源的智能重构与适配实现内容的有效转换与创新表达,最终依托数据驱动的精准传播网络实现文化价值的有效触达与认同构建,形成“ 解码(Understanding-重构 Recreating-触达(Reaching)” 的闭环系统(URR 框架)。
三、西安红色文化多模态翻译策略
3.1 多模态翻译的概念与应用
多模态翻译指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文字这一主要模态外,还综合运用图像、音频、视频、手势、表情等多种模态进行意义的传达和转换。多模态翻译打破了传统翻译只关注语言文字的局限,更加注重翻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喜好[6]。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多模态翻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将红色文化中的文字内容与图像、音频、视频等相结合,可以打造更加生动、形象的翻译作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多模态翻译还能够帮助国际受众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中的文化背景和隐喻意义。通过图像、音频等模态的辅助,可以弥补语言文字翻译的不足,减少文化误解,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传播效果[6]。
3.2 西安红色文化多模态翻译策略
在数智赋能的背景下,西安红色文化的翻译必须突破传统语言文字转换的局限,迈向深度融合多模态资源与智能技术的“ 数智化多模态翻译” 策略。
3.2.1 基于知识图谱的深度语义翻译与语境还原
构建西安红色文化知识图谱,整合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组织机构、关键物品(如“ 小推车” 、“ 煤油灯” )、精神符号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管理 AI 辅助翻译与术语,利用训练有素的 AI 翻译引擎(集成西安红色文化术语库、平行语料库),在知识图谱支撑下,确保核心概念(如“ 延安精神” 、“ 整风运动” 、“ 南泥湾精神” 在西安的实践体现)翻译的准确性与一致性。AI 引擎能识别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自动关联知识图谱节点,为译者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和可能的译法建议。语境化注释与超链接,在数字平台上,翻译文本可嵌入智能注释(Tooltip)、链接至知识图谱相关节点、关联历史图片/视频片段(如西安事变相关影像、八路军办事处原貌照片),实现译文的深度语境化,帮助国际受众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语义内涵。
3.2.2 多模态符号协同转换策略
(1)视觉模态转换。生成图像/视频智能标注与描述,利用图像识别、视频内容理解技术,自动生成历史照片、文物、纪录片片段的多语种描述性文本(Alt Text)和字幕,提升可访问性。还原革命场景的视觉化,对涉及西安革命历史地点(如七贤庄)的文字描述,利用生成式 AI(如 Stable Diffusion, DALL-E)或结合历史资料进行 3D 建模,生成可视化场景图或 VR 预览图,作为翻译文本的直观补充。(2)听觉模态转换。革命声音的采集与意义诠释,采集、整理革命歌曲、口号、历史见证者口述音频,AI 语音识别转写后,进行精准翻译与配音,为特定声音(如防空警报、集会口号)提供文化背景解说字幕,设计沉浸式音效,在 VR/AR 导览或数字展览中,结合翻译后的解说词,设计具有历史氛围的背景音效(如抗战时期的街市声、电台广播声)。(3)空间与交互模态设计。创设虚拟空间的多语种导览,西安红色遗址(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张学良公馆)的 VR/AR 导览系统开发多语种界面、语音解说(AI 合成或真人)、交互提示文本翻译。整合互动叙事中的翻译,在基于革命历史的互动游戏或数字叙事中,将对话文本、任务提示、物品描述等自然流畅地翻译成目标语言,并确保与视觉、听觉、交互动作的模态协同一致。
3.2.3 文化调适与受众导向的翻译策略
开展 AI 驱动的受众分析,利用数据分析目标受众(如欧美青年、东南亚华人社群)的文化敏感点、接受习惯。AI 可分析目标语网络中相关话题的讨论热点和情感倾向。选择动态翻译策略,基于受众分析结果,智能辅助选择翻译策略,对文化专有项,在核心术语保持直译+标准化注释基础上,对故事性叙述可采用适度归化(寻找文化类比)或创造性翻译,增强可读性。对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表达,侧重传递历史事实和人类共通情感(如反抗压迫、追求和平、牺牲精神),采用淡化直白政治术语,强化人性叙事与普世价值的译法。例如,将“ 革命战士” 译为“ freedom fighters” 或“ resistance fighters” 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更倾向直译“ revolutionarysoldiers/martyrs” 并辅以背景解释其保家卫国的角色。调整模态侧重,对偏好视觉的受众,翻译文本更精炼,重点保障图像、视频标注和字幕的准确性生动性;对偏好深度阅读的受众,可提供更详尽的背景链接和文本注释。
因此,数智化多模态翻译的本质是以深度语义理解和知识关联为基础,利用智能技术驱动多种符号模态的协同转换与创新表达,并始终以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和接受效果为导向进行动态调适,实现红色文化信息的有效、准确、生动传递。
四、基于数智技术的西安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4.1 技术赋能层:打造西安红色文化数智化基座
建设“ 长安红星” 云平台,集成西安红色文化基因库(知识图谱)、多模态素材库(高清图片、音视频、3D 模型)、多语种翻译记忆库与术语库、用户行为数据库。采用云计算提供弹性算力与存储。部署核心智能引擎,包括文化语义解析引擎——持续深化对红色资源的 AI 理解与分析能力,多模态内容生成与转换引擎——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VR/AR 内容的智能生成、编辑、翻译与多模态组合,细分为用户画像与推荐引擎——实时分析全球用户数据,生成精准画像,为内容分发提供决策支持,传播效果监测与分析引擎——追踪多平台数据,提供可视化报告与 AI 洞察。所采用的应用前沿技术主要包括区块链,用于红色数字藏品(NFT)的版权确权与追溯,提升可信度与收藏价值。AIGC,辅助创作多语种宣传文案、剧本、解说词,生成历史场景概念图、虚拟人物对话。VR/AR/MR,打造沉浸式“ 云游西安红色地标” 、“ 重走长征路(西安段)” 、“ 历史事件亲历” 体验。
4.2 多模态转换层:构建智能化内容生产与适配中心
建立“ 一键式” 多模态内容生产线,平台支持上传原始素材(文本、图片、视频等),通过智能引擎自动或半自动完成多语种翻译、多模态素材生成(如图文生成、短视频剪辑、AI 解说配音)、格式转换与打包,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
动态内容适配池,根据用户画像引擎的实时输出,从内容池中智能选取或动态生成最匹配目标受众(如地区、语言、兴趣标签、设备类型)的内容版本(包括翻译文本版本、模态组合形式、复杂度)。例如,为 TikTok年轻用户推送节奏明快、视觉冲击强的革命故事短视频(配多语字幕/AI 配音);为博物馆专业网站访问者提供深度图文报道与高清文物 3D 展示(配专业级多语解说)。
4.3 精准传播层:构建全球化智能分发与互动网络
管理智能渠道矩阵。深耕主流社交平台,在 YouTube、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ikTok 等设立多语种官方账号,利用平台 API 与自研引擎对接,实现内容智能分发、精准广告投放(Lookalike Audience)、多语种社群(Group/Community)运营与 AI 聊天机器人客服。合作媒体与 KOL 网络,利用数据分析识别目标国家的友好媒体、汉学家、文化领域有影响力的关键意见领袖(KOL),通过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内容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线上联动海外文化机构,与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海外高校东亚系等合作,在其数字平台嵌入“ 长安红星” 的定制化内容模块(如在线展览、讲座直播)。
数据驱动的精准推送。在自有 App、网站及合作平台,根据用户画像和行为(浏览、点赞、分享、停留时长),利用推荐算法推送高度相关的多模态内容,实现个性化推荐流。结合地理位置信息(如用户访问西安时)、特定时间节点(如抗战胜利纪念日)、热点事件关联(如国际和平论坛期间),推送相关的西安红色故事和体验,实现场景化触发推送。
建立精准传播的效果评估机制[5]。通过对传播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了解传播效果,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点赞、评论、转发等数据,了解受众的反馈和意见;分析网站的访问量、停留时间、跳出率等数据,评估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优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提高西安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精准度和效果。
五、结论
数智技术深刻重塑着文化传播的图景,为西安红色文化突破传统传播壁垒、实现国际化跃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通过构建“ 技术赋能—多模态转换—精准传播” 三位一体的国际传播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优势,提升西安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数智技术与西安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在全球话语场域中有效传播西安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世界理解中国历史、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重要窗口,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西安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
[2]曹进,赵宝巾. 人工智能时代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04) .
[3]吴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学发展的未来向度[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0 (0
[4]杨国藏,马瑞贤(2023. 数字语言服务视角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J]. 传媒, 2023 (22) .
[5]易玲,石傲胜.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价值、成效及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5 ,45 (01):74-84+184.
[6]郭磊,吴赟,牟宜武. 中国红色文化的多模态翻译传播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1 ,40 (03): 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