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域文化的非遗手工艺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路径

作者

韩乐斌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1

引言:非遗手工艺属于某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关键承载物,汇聚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才智与审美意趣。室内软装设计作为打造室内环境的关键方式,在营造空间文化氛围上有着独特的效用。将这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不但能够为传统手工艺赋予全新的活力,还能给室内设计增添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吸引力。

一、符号转译——提取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设计重构

非遗手工艺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符号,如侗族大围巾上的几何纹样、苗族银饰上的吉祥图案等。具体来说,可以从图案、色彩、肌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符号提取。例如,从侗族传统服饰中提炼菱形、曲线等几何元素,经抽象简化后用于窗帘、地毯的图案设计;从土家族青花瓷器中汲取蓝白对比的色彩灵感,转化为空间的主色调搭配;从苗绣、蜡染中提取独特的针法、晕染效果,用于软装面料的肌理创新等。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语言,能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唤起文化共鸣,营造出既亲切熟悉又新颖时尚的家居氛围,满足人们寻根溯源、弘扬国粹的精神需求[1]。此外,在符号转译的过程中,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图案的提炼方式、工艺制作的难易程度、色彩的潮流走向等因素,做到既贴合传统又不脱离时代,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用价值,从而更好地推动非遗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发展。

二、材料创新——传统工艺与新型材料的跨界结合

许多非遗手工艺都有其独特的材料基础,这些材料通常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如竹、麻、棉、丝等天然纤维,泥土、矿物、植物等天然染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设计师可以尝试将这些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进行跨界融合,开发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品质的室内软装产品[2]。可以用竹编工艺制作灯罩骨架,再结合树脂、玻璃等材料,创造出纹理清新又透光性好的灯具。

在材料创新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深入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性质,善于捕捉材料间的契合点,用创意思维打破材料壁垒,挖掘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同时也要关注环保、健康等理念,选择安全无害、可持续再生的材料,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跨界材料的创新应用,能为非遗手工艺及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活化——赋予手工艺品新的使用场景

许多非遗手工艺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明确的实用功能,如织锦曾用于服饰,竹编曾用于农具、渔具和日用篮筐,剪纸曾用作窗花、门帖等装饰,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其中一些手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价值[3]。然而,这些手工艺品所凝结的巧思匠心和人文情怀不应被时代淹没,设计师应该创造性地发掘传统手工艺品的当代功能潜力,在室内软装领域为其赋予新的使用属性和场景定位。

将传统的草编、竹编工艺运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以编织手法为沙发、茶几、置物架增添自然清新的质感,让人们在家居生活中重新感受手工技艺的温度;将羌绣、苗绣等刺绣元素引入床品设计,用不同的针法营造出细腻丰富的肌理效果,提升卧室空间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在功能活化的过程中,设计师要站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汇点上,既要尊重手工艺的核心技法和美学特质,又要顺应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偏好。通过跨界思维和巧思设计,在保留手工艺精髓的同时赋予其新的使用价值,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当代人的衣食住行,才能真正实现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向提升,让地域文化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熠熠生辉。

四、场景叙事——构建沉浸式地域文化体验空间

每一种非遗手工艺的背后,都承载着与之相伴相生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精神。将非遗手工艺与场景叙事相结合,营造沉浸式的文化空间,能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和理解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4]。设计师可以围绕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器物功用、寓意象征等元素,策划独特的空间主题,用软装陈设讲述动人的文化故事,引导人们在空间体验中与地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以客家围屋为设计原型,打造集生活、展示、体验为一体的现代民宿空间。在空间布局上参照围屋的院落式格局,设置公共区、私密区、体验区等不同场景,并融入土墙、青砖、木雕等客家建筑元素进行装饰;在陈设艺术上巧妙穿插客家砖雕、剪纸、刺绣等手工艺作品,让人们在生活起居中感受手工之美;在文化体验上策划客家茶艺、美食、非遗互动项目,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客家文化的丰厚底蕴。文化主题空间的打造,考验设计师的策展能力和跨界思维,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手工艺的源流、样式、寓意等方面提炼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沟通空间情感的设计语言。在叙事策划上要有起承转合、引人入胜,在场景营造上要突出主题、细节丰富,在互动体验上要寓教于乐、引发共鸣,多维度地渗透文化内涵,让人们全方位地感知非遗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唤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以活态形式融入到室内软装设计当中,这不仅能够为传统工艺找寻全新的传承与发展方向,还能够为室内设计实践创造出更多具备文化创意的契机。设计师要持有文化自觉及创新理念,从多个角度着手,积极探寻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相互融合的办法,如此一来,即便是处在充满潮流时尚的当代生活空间内,大众依旧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内涵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吴伟莹.梧州非遗文化与建筑装饰融合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5,(04):16-18.

[2]韩娜.非遗元素融入室内设计的研究[J].上海包装,2024,(12):74-76.

[3]申艳冬.非遗视域下民居建筑木雕元素融入室内设计的策略[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07):157-159.

[4] 唐茜. 室内设计中非遗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创新[J]. 文化产业,2023,(23):40-42.[

作者简介] 韩乐斌(1973.4),男,汉族,安徽无为人,2006 届硕士研究生,就职于艺术与创意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