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

易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5

当前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智能化社会亟需大量的电子信息类高端人才,为此电子信息行业应运而生。地方应用型本科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响应国家战略,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模式,培养兼具专业技术性高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积极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然而,电子信息专业是一个对教学和实践要求极高的专业,其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能否办好该专业。当下由于许多新型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系统性不够、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不强、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等,在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棘手问题,影响到今后该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和高校今后长期高质量发展问题。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浅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问题。

一、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1. 电子信息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短缺

现有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招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数量较多,但与该专业所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却相差甚远。应用型本科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缺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专业素养高、实践动手强的中年轻老师数量偏少;另外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管理人才。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办学条件欠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开设了教学实践课程,需要通过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等课程来增强学生对于课本中抽象深奥知识的理解,并且在不断的实践操作和实习中了解相关岗位的对专业技能要求。而当下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平时不注重全面深度的实践教学,尤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开设不合理,大多流于形式,导致该专业学生平时学习只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严重缺少实践操作。另外,大多地方应用型本科开办的工科专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相对应的办学硬件建设却严重滞后,之前陈旧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与新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难以匹配,导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部分核心实验课无法开展。比如高频通信电子试验箱的数量太少,设备太旧,其无法满足电信专业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因此在平时实践课时,学生正常的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本质提升,难以提升应用型本科办学质量。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现有的新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地方高校依旧沿袭先前大众化教学模式,偏离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质发展的需求。由于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开设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出现重叠,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界限不清晰,专业课衔接不畅通,造成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模糊不清,导致专业教学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总之,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条件与新办的工科专业极度不匹配,严重影响学校今后教学科研正常发展,长期下去会影响学校整体办学宗旨。二. 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效的方法和措施

1. 打造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办好地方应用型本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骨干专任教师外出进修和深造,每年推选一定数量的科研骨干老师去国内外行业内著名高校做学术交流或学术访问。这样既能学习国内外著名学府先进的办学理念,还能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视野和科研能力。其次,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除了在内部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科带头人,还需要从外面引进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打造有专业素养的教学和科研梯队人才队伍。

2 .提升专业办学条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摒弃传统办学模式,优化发展方式,注重产教融合办学模式。首先,学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办学资金,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经费的资金投入,尤其需要升级实验室硬件设备。在学院层面,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需的办学硬件条件,学校要根据工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各项办学经费,做好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两者兼顾,协调发展。

3. 优化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亟需完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参考国内专业性较强学校课程设置模式,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引入AI 智能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以便更好地深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比如,在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时,和撰写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既要将该课程当前最前沿的知识融入课堂,更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的学习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另外,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家办学宗旨是突出强调产教融合,大力提倡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项目来加强和提升本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针对教学实践课,需要对之前的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让教材内容覆盖更多课程核心知识点,如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CAD 教程,人工智能导论等基础理论,并加入体现专业前沿技术课程,如DSP 课程、通信电子线路设计等。其次优先选用权威教材,比如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教育部立项教材,这类教材通常经过严格审核,内容科学且适用性强。另外,注重实践指导,选择包含实验指导或案例分析的教材,例如通过开设《人工智能概论》,《大话通信》等书籍,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专业课程中复杂概念和问题。

4.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互派技术成员挂职交流工作,积极开展暑期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走访企业让本校专业教师更加接近企业实际操作,开展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从国内外知名企业中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本校从事教学实践工作,这样既能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深度融合起来,还能有效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办学层次。另外,加强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建设,定期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为学生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为学校提供最前沿行业技术指导。

二、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注重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需要结合自身班学需求、注重要自己的办学定位、加强教学模式转变,同时把握好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和科研方向。本文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发展方向、实践教学等多个维度剖析了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突出问题进行剖析。总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好自己特色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