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背景下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位与价值
蔡梦鸽 何炳文 吴浪
常德市气象局 415000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气象事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新时代气象事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对气象观测的精准度、时效性以及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保障气象观测业务稳定、高效运行,提升数据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关键机制,其在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定位与价值值得深入探究。明晰这一体系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气象观测业务适应新需求,助力气象事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为社会经济各领域提供坚实的气象支撑。
二、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特征
2.1 防灾减灾需求升级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极端性、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显著增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稳定。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需要更为精密、高效的观测体系来支撑。准确、及时的气象观测数据是气象预报预警的基础,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观测,才能精准捕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迹象,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因此,新时代防灾减灾对气象观测的精度、时效性和覆盖范围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2.2 服务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
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趋势。在农业领域,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病虫害防治、农业灌溉等环节影响重大,精准的气象观测数据能助力农业生产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在能源行业,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高度依赖气象条件监测,准确的气象观测有助于优化能源生产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3 气象科技创新驱动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气象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逐渐融入气象观测领域,推动观测设备智能化、观测数据处理自动化、观测业务流程信息化。新一代天气雷达、高分辨率气象卫星、无人气象观测设备等新型观测装备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气象观测的能力与水平。三、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与构成
3.1 体系的基本概念
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架构,旨在确保气象观测数据在完整性、连续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持续符合相关要求。它涵盖了从观测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到数据采集、传输、质量控制、存储与应用等全流程的管理。
3.2 关键构成要素
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包含多个关键要素。在业务流程方面,涵盖装备列装流程,确保观测设备符合标准且及时更新;数据获取流程,规范数据采集的方式与频率;质量控制流程,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测与筛选;运行监控流程,实时监测观测设备与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数据服务流程,将处理后的数据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应用反馈流程,收集用户对数据的使用反馈;评估改进流程,依据反馈与监测结果对体系进行优化。在组织架构上,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观测业务中的职责分工,保障业务协同开展。
四、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在新时代气象事业中的定位
4.1 作为气象观测业务的核心保障
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贯穿气象观测业务的始终,是保障观测业务稳定运行的核心机制。在设备管理环节,通过严格的设备选型标准与定期维护制度,确保观测设备性能稳定可靠,减少设备故障对观测数据的影响。在数据采集与传输过程中,规范操作流程,运用先进的数据传输技术和加密手段,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与完整性。质量控制环节则运用专业算法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剔除错误数据,提高数据准确性。运行监控实时掌握设备与系统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2 衔接气象科技创新与业务应用的桥梁
随着气象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新的观测技术、设备和方法不断涌现。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其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一方面,它能够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融入观测业务流程。例如,对于新型观测设备,体系可制定相应的安装、调试和操作规范,确保其在业务中正常运行;对于新的数据处理算法,可将其纳入质量控制流程,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质量。
4.3 促进气象服务协同发展的支撑
气象服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各方面协同合作。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为这种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数据共享方面,体系统一数据标准与格式,规范数据共享流程,使气象观测数据能够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顺畅流通,为气象预报、气候预测、生态环境监测等多领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服务协同方面,体系明确各部门在观测业务中的职责,促进观测、预报、服务等环节的紧密配合。
五、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价值体现
5.1 提升观测数据质量
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显著提升了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在数据采集阶段,严格规范观测站点的选址、仪器安装与校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与准确性。质量控制过程中,运用多重质控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检验,对异常数据及时进行标识、修复或剔除。同时,建立数据质量追溯机制,能够快速定位数据质量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
5.2 提高观测业务效率
该体系对观测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与整合,有效提高了观测业务的运行效率。通过梳理各业务环节,简化不必要的操作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与自动化。例如,在数据传输环节,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高效的数据传输协议,实现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在设备维护方面,建立智能化的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合理安排维护计划,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5.3 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力地增强了气象服务能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为气象服务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信息源,使气象服务产品更加精细化、个性化。例如,基于高精度的气象观测数据,能够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方案,如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灾害预警与农事建议,为能源行业提供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发电功率预测等。
5.4 助力气象事业国际化发展
在全球气象合作日益紧密的背景下,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助力我国气象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与标准,如采用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提升了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使我国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得到国际认可。这有助于我国在国际气象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气象科学研究合作等。六、结论
在新时代气象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需持续优化与完善,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适应新的需求与挑战。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强化其在气象观测全流程中的管控作用,深入挖掘其在促进气象服务创新、推动气象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潜力,将为气象事业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保障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