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业用地开发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

余光祈

东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东莞市 523129

本文以东莞市为例,探讨产业用地开发的路径与实践。研究揭示其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的产业背景与用地矛盾,剖析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双路径机制及其成效。通过典型案例,阐释招商引入、基建配套等实践策略。指出土地资源紧缺、生态压力及利益协调为关键挑战,提出集约利用、生态补偿与多元共治的应对框架。未来需聚焦技术赋能和产业变革,推动用地模式向可持续方向转型,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东莞市产业开发背景与用地现状

东莞市作为全球制造业重镇,2022 年工业总产值超1 万亿元,占全市GDP 50% 以上。但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政府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企业,投资总额超 1000 亿元。然而,产业起点低、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依旧存在。随着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工业用地模式难以满足需求,东莞市通过打造产业综合体探索新路径,重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平衡产业发展与土地约束成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市产业用地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传统制造业集中在虎门、长安等区域,新兴产业则向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集聚。村级工业园占工业用地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存在分散化、碎片化问题。这种分布特征反映了东莞工业化历史及经济转型的空间重构趋势。

此外,东莞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和不平衡,传统制造业用地产出低、容积率不足,新兴产业用地产出较高但仍有闲置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集约化水平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与此同时,东莞产业用地开发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政府主导模式统筹性强但资金压力大、执行效率低,市场主导模式灵活高效但缺乏统一规划。村级工业园开发模式激活了土地经济价值但缺乏协调加剧碎片化。因此,建立政府与市场联动机制是完善开发模式的重要课题。

2. 产业用地开发路径探索

2.1 政策引导路径

政策引导在产业用地开发中至关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与土地管理措施提供支持与规范。近年来,东莞市及国家、省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O)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新型产业用地的标准,为企业提供灵活选择。国家层面还新增“ 新型产业用地” 类别,完善存量用地机制。这些政策为东莞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细化了用地兼容性与供应机制,增强可操作性,并通过全流程监管确保开发符合城市发展战略与公共利益需求。

2.2 市场运作路径

市场运作路径通过多元化开发主体、融资渠道与运营模式激发市场活力。东莞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用地开发,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的格局。在规划编制阶段,邀请产业部门参与,按企业需求设定地块规模、开发强度与配套设施。推行“ 标准地” 政策,通过控制性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吸引力。通过部门联审与提前介入机制优化项目选址流程,避免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市场运作路径为东莞产业用地开发注入新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3. 产业用地开发实践研究

3.1 具体项目案例分析

东莞市在产业用地开发中,通过多个项目探索有效土地整理模式。谢岗镇的连片产业空间开发项目,科学化征收与平整土地,政府详细制定征收方案,明确补偿标准并与村民沟通,确保顺利推进。采用现代工程技术优化土方调配,降低成本与工期,为产业引入奠基并提供经验。永春县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案例亦提供借鉴,通过“ 规划引领、产城融合” 策略,在旧厂房改造项目中重新规划综合性产业园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促进经济转型。

3.2 项目招商与产业引入

东莞市结合产业定位与市场需求,制定精准招商策略。2022 东莞全球招商大会的 6 个连片地块通过“ 挂榜招商” 吸引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审机制科学设定地块条件,提升落地效率。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如谢岗镇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工业园升级与经济发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用地开发,东莞市投入力度大、布局科学,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城中村改造现代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方案(试行 )》等新政策,要求新型产业综合体采用“ 生产、生活、生态” 融合发展理念,布设多样化服务设施,优化交通网络提升通达性。市场化运营引入专业运营商管理园区,提高运营效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举办技术交流会等活动增强园区凝聚力与竞争力。

4. 产业用地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面临的挑战

东莞市产业用地开发面临三重挑战: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下,人均耕地面积仅世界1/3,工业用地效率偏低且扩张受限,功能片区规划碎片化加剧土地集约利用压力;生态环境压力倒逼绿色转型,而多元利益主体冲突(如地方政府、企业与居民诉求分化)制约存量土地再开发进程,低效用地征收补偿与产业转型矛盾尤为突出。破解困局需构建土地高效利用机制与多元共治模式,兼顾生态约束与发展诉求。

4.2 应对策略

针对东莞市产业用地开发的挑战,需构建多维应对策略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方面,通过连片整备、立体空间拓展及功能片区统筹,构建“ 工业上楼” 等高效空间模式。例如,村级工业园改造采用“ 增减挂钩、改造提升、保留优化” 策略,优化 300 公顷工业空间,实现资源精细化配置与效率提升。生态保护层面,强化开发项目的生态风险评估,严守生态红线,制定环保准入标准,引导绿色产业植入。例如,低效用地再开发优先引入循环经济项目,减少生态损耗。利益协调机制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 政府主导、多元共治” 框架,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土地征收补偿公平,搭建协商平台促进政企社三方共识。上述策略协同推进,可破解资源、生态与利益矛盾,推动产业用地开发向可持续范式转型。

5. 东莞市产业用地开发未来趋势展望

5.1 新兴技术对产业用地开发的影响

新兴技术正重塑产业用地开发模式。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挖掘精准预测需求,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如某市利用AI 分析历史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大数据实时整合人口、交通等多维度信息,支撑空间布局决策。开发阶段,云计算与云平台实现自动化信息收集、合规核查及复杂模拟,缩短项目周期并降低人为误差。管理层面,智慧系统动态监测用地状况,结合区块链提升交易透明度,保障市场化运作。这些技术推动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助力高效、可持续的土地资源管理创新。

5.2 产业变革下的开发方向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东莞市产业用地开发需契合产业变革趋势,探索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表明,发展创新型产业用地是应对经济转型的关键举措。深圳、东莞等地通过政策创新,设立新型产业用地类别并优化配套政策,有效促进产学研融合。同时,推动产业用地连片化布局可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面对土地资源约束,需强化集约化利用。鉴于当地产业结构向“ 三、二、一” 转型,非工业用地需求增加,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改造成为核心策略,通过功能转换与空间重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新兴产业释放空间。此外,应完善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与运营模式,并强化规划协同,确保产业用地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综上,东莞市需以政策创新、资源集约与市场机制优化为路径,推动产业用地开发模式转型,应对产业变革挑战。

参考文献

[1]肖乃花.“ 化零为整” 拓空间提质增效添动能--看如何破解城市发展空间困局[J].资源导刊,2022,(17):56-57.

[2]李静;陈嘉平.深圳、东莞、杭州、上海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对比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