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作者

朱凯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克山农场有限公司 161621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然而,随着气候变化、耕作制度调整及品种更替,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严峻挑战。传统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控方式虽短期见效快,但易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生态环境污染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此,探索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对保障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黑龙江省玉米病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和地域性差异。大斑病和小斑病在 7-8 月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流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而丝黑穗病则在 5-6 月低温多雨的年份高发,直接影响玉米穗部发育,造成显著减产。茎基腐病在连作地块及低洼积水田发生尤为严重,常导致植株倒伏,严重影响产量。近年来,锈病在东部湿润地区的发生呈加重趋势,受侵染叶片提前衰老,对玉米生长后期影响显著。这些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1.2 主要虫害发生特点

黑龙江省玉米虫害的发生呈现明显的世代性和区域性特征。玉米螟作为该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其一代幼虫主要危害玉米心叶,二代幼虫则蛀茎、蛀穗,对产量造成直接影响。黏虫具有突发性强、暴食性等特点,常在短期内造成叶片严重受损,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绝产。蚜虫不仅通过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还会传播病毒病,显著干扰玉米灌浆过程[1]。此外,在西部干旱地区,以金针虫、蛴螬为主的地下害虫危害突出,主要咬食种子和幼苗根系,严重影响出苗率和早期植株长势。这些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密切相关,需要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1.3 发生趋势

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受气候变暖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期普遍提前,且世代重叠现象日益加重,给防治工作带来更大挑战。与此同时,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玉米螟、蚜虫等主要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治效果明显下降。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国际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加,外来入侵物种如草地贪夜蛾的潜在威胁持续加大,这些入侵物种往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破坏力,对黑龙江省玉米安全生产构成新的挑战。这些变化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采取更加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措施。

2 绿色防控技术

结合黑龙江省生态特点,构建“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绿色防控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2.1 农业防治

在农业防治措施方面,黑龙江省已形成一套系统化的防控技术体系。在品种选择上,重点推广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的优质品种,如"先玉 335"对叶斑病的抗性达 75% 以上,"德美亚 3 号"对丝黑穗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优异,发病率可控制在 3% 以下。轮作倒茬方面,推行"玉米-大豆-小麦"三年轮作制度,试验数据显示,这种轮作模式可使土传病害发生率降低 40‰ 科学施肥强调有机无机结合,建议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 2-3 吨配合缓释复合肥,可使植株抗逆性提高 30% 以上,同时将氮肥用量控制在纯氮 12-15kg/ 亩[2]。秸秆处理采用"深翻+腐熟剂"方式,秋季深翻 25-30cm 配合秸秆腐熟剂施用,可使病原菌越冬存活率降低 50‰ ,虫卵死亡率达 90% 以上。

2.2 生物防治

天敌利用方面,重点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采用"两次释放法":第一次在玉米螟产卵初期(6 月中旬)释放 0.8 万头/亩,间隔 7-10 天后第二次释放0.7 万头/亩,田间寄生率可达 70-85% ,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微生物制剂应用上,推荐使用含孢量 100 亿 /g 的白僵菌粉剂(每亩用量200-300g )或 8000IU/mg 的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每亩 100-150ml ),对玉米螟和黏虫的防效分别达到 75-90% 和 65‰ ,持效期15-20 天。植物源农药方面, 0.3% 苦参碱水剂(稀释800-1000 倍)和 0.5% 印楝素乳油(稀释 1500 倍)对蚜虫的防效为 85-95% ,对红蜘蛛的防效达 80% 以上,且对天敌昆虫安全。

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控技术,采用"灯诱 + 性诱 + 人工"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模式。灯光诱杀采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每30-50 亩设置一盏),监测数据显示,单灯单晚最高可诱杀玉米螟成虫1200 余头、黏虫成虫800 余头,整个生育期可降低田间落卵量 40‰ 。性诱剂防控方面,推广玉米螟专用性诱芯(诱芯有效成分含量 0.1mg ),按每亩3-5 个诱捕器的密度设置,可使雄蛾诱捕率达 70% 以上,田间交配率降低 50-75%[3] 。人工防控措施重点在 7-8 月病害高发期实施,要求每 3-5 天巡查一次,及时摘除发病中心病叶和病穗,实践表明,早期摘除病组织可减少病原扩散范围 60% 以上。

2.4 科学用药

精准施药采用大疆 T40 等智能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和变量喷雾技术,可实现施药量减少 20%-30% ,雾滴覆盖密度提升至25-35 个 /cm2 ,作业效率达 80-100 亩/小时。高效低毒药剂选择上,推荐使用 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亩用量3-5g)防治蚜虫,防效可达 95% 以上,持效期20 天; 20%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亩用量 10ml )防治玉米螟,杀虫率达 90% 以上,且对天敌安全。适时防治强调抓住关键窗口期,针对玉米螟在 3 龄前(卵孵化后 5-7 天)施药,此时幼虫体壁薄、抗药性弱,用药效果最佳。实践表明,采用该科学用药体系可使农药利用率提高 15%-20% ,防治成本降低 25%-35% ,同时减少农药残留 30%-40%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推广建议

为加快推进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黑龙江省生产实际,提出以下推广建议:一是科技赋能。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和AI 技术精准预测病虫害,指导科学防治。二是示范引领。在主产区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推广“ 蜂-菌-灯” 等高效模式,降低农药依赖。三是政策激励。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生物防治、无人机飞防等给予 30%~50% 补贴,推动技术落地。四是宣传培训。通过田间观摩、新媒体科普等方式提升农户认知,培育绿色防控专业服务组织。五是市场驱动。推动绿色玉米优质优价,形成“ 技术-生产-市场” 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其病虫害防控工作必须立足区域生态特点,构建多层次的绿色综合防控体系。该体系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实施科学轮作、优化施肥管理等农艺措施,从源头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同时,要以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竞争力,重点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调控机制,保障玉米高产优质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天雨;齐同星;张晓霞.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4(9):79-80.

[2]杨金龙;蒋方宽.玉米栽培新技术分析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河北农业,2024(8):56-57.

[3] 刘 登 山 . 玉 米 高 产 种 植 技 术 及 病 虫 害 防 治 [J]. 黑 龙 江 粮食,2024(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