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症状和预防措施
索郎旦增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农业农村局兽防站,西藏林芝,860700
一、引言
墨脱县牧业发展现状,墨脱县坐落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其半农半牧的农牧交错区特征,其饲养模式主要为“ 放养 + 半舍饲” 的农户散养形式。牛口蹄疫传播迅速、危害大,易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研究该模式下的症状及预防措施,对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牛口蹄疫的症状表现
2.1 典型症状
患病牛体温会急剧升高至 40-41∘mathsfC ,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等处出现明显水疱,水疱初期呈清亮透明状,随后逐渐浑浊,破裂后形成浅表性溃疡,伴有剧烈疼痛,导致牛站立困难、行走跛行,流涎现象明显。
2.2 非典型症状
部分牛感染后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体温轻微升高,口腔内出现少量小水疱,且很快愈合,蹄部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幼牛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心肌炎,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往往突然死亡,无明显前期水疱症状。
2.3 并发症
水疱破裂后,创面易被细菌感染,引发局部化脓性炎症,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加剧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牛继发肺炎,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啰音等,进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
三、半舍饲 + 散养模式下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3.1 传播途径多样
半舍饲 + 散养模式中牛口蹄疫传播途径呈现多维度扩散态势,牛群在舍饲时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牛的唾液、水疱液及粪便感染,尤其在夜间圈养密度较高时,病毒可经呼吸道飞沫在 3 米范围内快速传播。散养期间,被污染的牧草、水源成为间接传播载体,牛群啃食带有病毒的草料或饮用受污染的溪水后极易感染,而共用的饮水槽、铡草机等器具若未彻底消毒,会成为跨群传播的重要媒介。
3.2 流行季节与区域特征
牛口蹄疫流行呈现显著的季节波动性,春季气温回升至 10–25∘C 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增强,而此时正值牛群从舍饲转向散养的过渡期,牛群频繁出入圈舍与草场,接触病毒的概率大幅增加;秋季气温凉爽且湿度适宜,农作物秸秆堆放处成为病毒滋生的温床,散养牛群在田间觅食时易接触被污染的秸秆。区域分布上,墨脱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四面环山且高山峡谷众多,每逢雨季,降水频繁,山区散养区因养殖点分散、防疫设施简陋,病毒可借助山间气流和溪流扩散至数公里外的牛群;丘陵地带的梯田式养殖区,牛群在不同海拔区域移动时,会将病毒带至新的区域;舍饲区域若与散养场地距离过近,且卫生清理不及时,圈舍内的病毒会随牛群散养传播至开阔场地,形成 “ 舍饲污染 - 散养扩散” 的恶性循环,加剧疫情蔓延。
3.3 易发性与反复性
半舍饲 + 散养模式下牛口蹄疫的易发性源于养殖管理的碎片化,散户养殖中约 30% 的牛群未达到标准化营养水平,冬季舍饲时若精饲料配比不足,牛群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 30g/L ,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制,对病毒的易感性显著提升,而散养期间牛群自主觅食的草料营养不均衡,进一步降低抵抗力。该模式的防疫漏洞加剧了疫情反复性,约 40% 的中小型养殖场未建立完整的进出登记制度,散养时牛群可能接触到疫区的流浪动物或污染物,病毒潜伏在牛群中形成隐性感染,当春季更换饲料或秋季转群等应激因素出现时,隐性感染者会转为临床病例,研究显示隐性带毒牛的排毒期可长达 3 个月,在舍饲圈舍的阴暗角落或散养区的粪便堆积处,病毒可存活 6 个月以上,当次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便会再次引发疫情,部分地区甚至出现 “ 一年一小发、三年一大发” 的周期性流行特征。
四、半舍饲 + 散养模式下牛口蹄疫的预防措施
4.1 生物安全防控
在半舍饲与散养结合的模式下,生物安全防控需兼顾固定圈舍与开放场地的双重特性,首先要建立分区域消毒制度,舍饲区域每日清扫粪便后用次氯酸钠溶液喷洒地面,每周采用 2%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一次深度消毒,重点针对料槽、饮水器等高频接触部位;散养场地则需划分轮牧区域,每批牛群轮换后对活动范围进行彻底清理,清除杂草与粪便后,用生石灰与水按 1:3 比例混合泼洒地面,尤其要关注低洼积水处等病毒易滋生的环境。对于人员和车辆管理,应在养殖场入口设置宽 3 米、深 0.3 米的消毒池,池内投放 5% 过氧乙酸溶液并每日更换,外来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工作人员需更换专用防护服、胶鞋并经过紫外线消毒室照射 15 分钟后方可进入;散养时段需安排专人看护,防止附近农户的牛群或野生动物进入自家养殖区域,可在散养场地边缘设置带刺铁丝网,并定期检查是否有破损。
4.2 免疫接种优化
针对半舍饲 + 散养模式下牛群流动性强、接触环境复杂的特点,免疫接种需构建动态化管理体系,首先要根据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流行毒株信息,选择与流行株匹配的多价灭活疫苗,确保疫苗毒株覆盖率达 100‰ 。免疫程序应结合养殖周期灵活调整,犊牛在 45 日龄时进行首免,每头肌肉注射 2 毫升疫苗,90 日龄时进行二免,剂量增加至 3 毫升;成年春秋各免 1 次,散养前 15 天强化。建电子档,新牛隔离 21 天双检效价 ≥1:64 ,漏免补免后单养 7 天;年 4 次抗体抽检,群体合格 ∠70% 紧急补免,维持密度 295‰ 。
4.3 应急管理措施
半舍饲 + 散养模式的应急管理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首先要构建网格化监测体系,将养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安排 1 名专职观察员,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牛群巡查,重点观察牛只的精神状态、口腔黏膜及蹄部变化,散养时随身携带便携式体温计,随机抽取 5% 的牛只测量体温,发现体温超过 40∘C 或出现流涎、跛行等症状的牛只,立即用专用隔离栏将其圈养在距离主群 50 米以上的独立区域,并使用一次性手套采集鼻腔分泌物样本送检。一旦确诊疫情,需在 2 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用警示带封锁舍饲区与散养区的所有出入口,禁止任何人员和车辆移动,对疫区进行彻底消毒,舍饲区域用 3% 福尔马林溶液喷雾消毒,每日 2 次,散养场地采用火焰喷射器对地面及围栏进行灼烧处理;扑杀工作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采用电击法处死病牛及同群牛后,运至指定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深埋,深埋坑深度不低于 2 米,底部铺设 0.2 米厚的生石灰,尸体上方覆盖 0.5米厚的土壤后再铺一层生石灰。对受威胁区的牛群,应在 24 小时内完成紧急免疫接种,接种时采用 “ 先健康群、后可疑群” 的顺序,使用与常规免疫不同批号的疫苗;养殖人员需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及 N95 口罩,工作结束后将防护用品放入专用医疗废物袋焚烧处理,并用碘伏消毒手部及裸露皮肤,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7 天,每日监测体温变化。
五、结论
半舍饲 + 散养模式下牛口蹄疫的防控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症状表现多样,传播途径广泛,流行特点鲜明。通过采取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控、免疫接种优化及应急管理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牛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风险。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需结合该模式特点,科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以保障牛群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维国.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5,(04):97-99.
[2]李振强.牛口蹄疫防控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5,(07):87.
[3]任芳瑶,杨儒爱,李永霞,等.不同企业口蹄疫疫苗在规模化牧场免疫效果的对比与分析[J].中国动物保健,2025,27(01):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