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施工数智化技术应用研究
李炅升 周芳旭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一、引言
交通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运行效率。然而,传统交通工程施工长期面临着管理粗放、资源浪费、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数智化技术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加速了交通工程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二、交通工程数智化技术体系与重要功能
(一)数字化设计
传统交通工程设计以二维图纸为主要载体,存在信息表达碎片化、协同效率低、方案验证周期长等问题。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三维设计平台,通过集成几何信息、物理属性、施工工艺、运维需求等多维度数据,构建了覆盖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体系。具体而言,在道路工程中,BIM 模型可集成地质雷达探测数据、交通流量预测结果、材料性能参数,通过参数化设计自动生成最优施工方案;在桥梁工程中,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应力分布,优化预应力张拉顺序,降低施工风险。更为重要的是,BIM 与虚拟现实(VR)技术的结合,使设计成果以沉浸式场景呈现,便于各参与方直观理解设计意图,减少沟通误差。
(二)智能化施工
施工现场的数智化改造聚焦于“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的实时感知与动态调控。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北斗定位终端、5G 通信基站等设备,形成覆盖全工地的感知网络[1]。比如,实施土方作业时,挖掘机安装姿态传感器与激光扫描仪后,可实时监测铲斗轨迹与开挖深度,自动调整作业参数以避免超挖欠挖;在混凝土浇筑环节,智能布料机结合 3D 激光扫描与 BIM 模型,可动态规划布料路径,保证结构尺寸精度;摊铺沥青施工过程中,摊铺机搭载毫米波雷达与惯性导航系统,可有效实现摊铺厚度与平整度的毫米级控制。而且,智能机械集群通过车联网技术可实现协同作业,如压路机依据摊铺机实时数据自动调整碾压速度与遍数,可显著提升施工效率。
(三)信息化管理
工程管理的数智化平台以“数据中台”为核心,通过整合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多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工作体系。平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施工计划进行动态推演,可预测潜在冲突并生成优化建议。具体实践中,可利用图神经网络分析工序依赖关系,自动生成关键路径与资源需求曲线;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工况,可预测材料消耗速率并触发预警;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沉淀专家经验,辅助管理人员快速定位问题根源。除上述应用外,还可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工程档案的不可篡改存储,确保验收追溯的可靠性;以增强现实(AR)技术辅助现场验收,通过图像识别自动标注缺陷位置与类型,提升验收效率。
三、数智化技术在交通工程施工关键环节的具体应用
(一)地质勘察
传统地质勘察对钻孔取样与实验室分析依赖性较强,存在数据密度低、时效性差、成本高等不足[2]。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与高光谱相机,可快速获取地形地貌、岩土分布、植被覆盖等三维数据,结合地质雷达探测结果构建高精度地质模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沿勘察路线埋设,可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应力变化、温度梯度等动态参数,形成“地下神经网络”;智能钻机集成压力传感器与扭矩监测模块,可根据地层特性自动调整钻进参数,减少卡钻风险。这些技术组合形成了“空-天-地-深”一体化的勘察体系,大幅提升了地质风险识别准确率,并缩短了勘察周期。
(二)施工安全
安全风险管控是交通工程的生命线。将多模态传感器置于智能安全帽内,可实时监测人员心率、体温、姿态及环境气体浓度,异常数据会触发三级预警并联动定位系统;塔吊、升降机等设备加装黑匣子,可准确记录运行轨迹、负载变化、振动频率等参数,通过时序分析预测机械故障;基于数字孪生的安全演练系统,可模拟坍塌、火灾、触电等事故场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人员应急反应能力;于边缘计算节点部署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能够实时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跨越围栏等行为,并自动生成整改工单。
(三)资源管理
数智化技术通过构建“材料-设备-能源”三位一体的资源优化模型,实现全要素精益管理。混凝土搅拌站内安装智能计量系统,能够根据配合比自动调整原料投放量,并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实时监测含水率,减少用水波动;施工机械上安装油耗监测终端与驾驶行为分析模块,可结合工况数据优化换挡时机与负载匹配,降低燃油消耗;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组成微电网,通过负荷预测算法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为工地提供清洁电力;智能物料管理系统通过 RFID 标签与无人叉车,能实现钢筋、石材等材料的自动盘点与精准配送,进而减少库存积压。
四、数智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集成与标准缺失
当前,数智化技术供应商众多,但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接口、通信协议、模型格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例如,某项目同时采用三家厂商的物联网平台,因数据格式不兼容需额外开发转换接口,增加开发成本。解决这类问题,应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的全链条标准体系,明确设备互联互通协议、BIM模型交付规范、安全监测数据字典等核心内容;推动建立开放兼容的技术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开源社区共享代码库与算法模型,降低技术门槛。
(二)复合型人才短缺
数智化转型要求从业者同时掌握交通工程知识与具备信息技术能力,但现有教育体系与职业培训难以满足需求。基于此,高校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强“智能建造”“工程大数据”“数字孪生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将Python 编程、机器学习、物联网原理等纳入必修课;企业应与科研机构共建实训基地,通过“理论教学+虚拟仿真+现场实操”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例如可利用数字孪生平台模拟隧道施工场景,训练学员在虚拟环境中调试盾构机参数[3];行业协会可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将 BIM 工程师、智能建造师等纳入人才评价体系,提升从业人员职业认同感。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工程数据涉及地理信息、施工工艺、设备参数等敏感内容,一旦泄露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例如,某桥梁工程 BIM 模型被非法获取后,竞争对手可能通过逆向工程分析结构弱点。针对这一现象,需积极构建“端-边-云”协同的安全防护体系:在终端设备上部署可信执行环境(TEE),实现数据加密采集;于边缘计算节点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在本地完成模型训练而不上传原始数据;云端平台通过同态加密技术,支持对密文数据的直接计算与查询。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审计追溯机制,通过区块链记录数据访问行为,保证违规操作可溯源、可追责。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工程施工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精细管控。未来,应加快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与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推动数智化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嘉楠. 交通工程施工数智化技术应用分析[J]. 运输经理世界,2024,(24):16-18.
[2]刘昊杰. 自动化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J]. 集成电路应用,2022,39(07):244-245.
[3]杨翼丞. 自动化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设备工程,2025,(0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