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探讨
莫太平
常州市第二中学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方法,通过丰富诵读形式、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智慧和美学价值,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其语言晦涩难懂,内容枯燥乏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传统,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增强民族认同感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深邃的精神内涵。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穿越时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古诗文中,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学生为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提升文化素养
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古诗文中所体现的高尚情操和品格,如忠诚、勇敢、坚韧等,也将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古诗文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将得到净化,情操将得到陶冶,品格将得到升华。
(三)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自信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具备文化自信的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能够坚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能够从容应对,不断进步。同时,文化自信也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推动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诵读形式,感受韵律之美
古诗文,以其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的特点,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适合通过吟诵来领略其独特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诵读形式,如吟诵、吟唱、配乐朗诵等,让学生在古诗文的韵律美中沉浸,从而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教师可以将其与音乐课程巧妙结合,选取悠扬的古典乐曲作为伴奏,让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深情吟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了《登高》的韵律之美,更让他们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种子。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从而更加自信地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挖掘文化内涵,深化情感体验
古诗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详细讲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师可以先介绍这首词创作于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阶段。接着讲述作者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革命理想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在剖析主题思想时,让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壮丽秋景不仅是自然之美,更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这样深入的讲解,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首词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革命情怀,感受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认知领域
古诗文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与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网络。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将古诗文与其他学科内容巧妙结合,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加深他们对古诗文内涵的理解。以学习《离骚》为例,教师可以先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详细讲解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局势、社会背景以及屈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随后,结合哲学思想,探讨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还能激发他们对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
结束语: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丰富诵读形式、挖掘文化内涵、跨学科融合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毛张艳.“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视域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2]周建锋.高中语文“文化理解与传承”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22,(11):88-90.
[3]李红.高中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J].家长,2021,(23):78-79.
[4]马仁燕.小学古诗文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注】本文是“2023 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根植“文化自信”的高中语文课程实践研究》(编号C/2023/03/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