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集安人参产业的蝶变之路:乡村振兴战略下基于生态优先与三产融合的实证洞察

作者

纪雄飞

吉林化工学院 石油化工学院 吉林吉林 132022

键词:人参产业;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吉林生态产业发展

吉林省利用人参产业推动生态经济转型,集安市通过国家级产业园,采用非林地栽参和全链融合模式,突破传统种植限制,构建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的生态圈,为资源型地区提供高产高效的发展模式。

本调查研究了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政策下的人参产业三产融合,重点分析集安产业集群的协同机制,强调非林地栽参、精深加工和文旅创新的重要性。集安作为法治化试点,通过立法和制度创新保障产业链,其经验对资源型地区发展具有参考价值。报告以集安为例,旨在指导乡村振兴下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参产业全球化,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一、集安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生态优先引领技术革新,全产业链基础稳固

集安市通过创新农田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非林地栽参合格率达 95% ,累计节约林地资源十万余亩,成功破解传统毁林种参的生态困境,为全国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在此基础上,依托国家级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覆盖种植、加工、流通、文旅的全产业链体系。2021 年精深加工产值占比提升至 65% ,清河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辐射全国 70% 参农群体,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二)三产融合与政策赋能成效显著

益盛药业等 5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下,集安开发了 600 余种涵盖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人参全株高效利用。通过“参旅一体化”模式整合文化遗产与生态资源,年吸引游客超 50 万人次,带动农民户均年收入超 10 万元。吉林省以《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为指导,设立全国首个人参法治服务中心,有效解决土地流转纠纷,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种植与加工环节瓶颈凸显

尽管非林地栽参技术取得突破,但部分参农仍依赖传统分散种植模式,导致产品质量参差、农药残留风险难控;同时,农田长期集约化种植面临土壤退化隐患,轮作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威胁产业可持续性。加工环节中,70% 企业仍以原料初加工为主,高端产品如皂苷提纯制剂受限于进口设备依赖与研发投入不足,中小型企业技术升级滞后,制约全产业链附加值提升。

(四)品牌国际化滞后与产业链协同不足

集安人参出口额不足韩国的 1/3,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如韩国“正官庄”),海外市场认知度薄弱,难以突破国际贸易壁垒。产业链内部,农户与企业间多为松散购销关系,参农议价能力弱、利润分配失衡;文旅融合仍停留在观光层面,康养、会展等高附加值业态开发不足,智慧农业技术渗透率低,数字化平台与生产端衔接不畅,制约“三产联动”效能释放。

二、集安人参产业发展管理对策

(一)技术升级与生态保护双轨并进

集安市应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建立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一方面,实施非林地轮作技术补贴,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土壤改良技术,如微生物菌剂修复和间作套种模式,并建立示范区以解决土壤退化问题,保障生态可持续。同时,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如在千亩基地部署物联网监测设备和无人机植保,建立人参种植数字化平台,实现环境数据实时采集、智能决策和质量追溯,目标是 3 年内智慧农业覆盖率达到 60‰ 。[3][4]。为解决精深加工的瓶颈问题,设立省级人参皂苷提纯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分离纯化技术,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同时,建设共享加工中心,提供标准化设备租赁,助力中小企业提升加工产值至 85% 。

(二)产业链协同与利益共享机制创新

为解决“农户-企业”利益联结问题,需建立全链协同机制。在生产端,推广“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按加工利润返利,同时设立风险共担基金以对冲市场风险。在三产融合端,规划建设人参康旅综合体,开发高端业态如人参温泉疗愈、抗衰医美等,并提供一体化服务;将文旅项目收益分配给农户,推动农户成为股东,确保户均分红收益占比达 30% 。

(三)政策保障与数字化治理升级

加强制度和数字治理,确保产业升级。政策上,推动《吉林省人参种质资源保护条例》立法,打击侵权行为,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试点“人参种植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参农贷”产品,解决融资问题。数字化治理上,整合全链数据,建立人参产业大数据中心,监测产能和价格波动,预警市场风险;推广区块链溯源技术,录入种植加工信息,生成“数字身份证”,提升国际信任度,助力集安成为东北亚人参数字贸易枢纽,提升全球人参品牌影响力。

集安人参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尽管面临国际竞争和技术挑战,集安正通过智慧农业和品牌建设推动人参产业国际化。集安模式展示了资源型地区如何通过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生态经济双赢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开放合作将使人参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吴连祥.绿色兴市产业富民[N].吉林农村报,2024-07-11(002). DOI:10.28445/n.cnki.njlnc.2024.000276.

[2]隋二龙,李铭.集安市“国参故里”谱新篇[N].吉林日报,2022-07-12 (009).DOI:10.28447/n.cnki.njlrb.2022.002617.

[3]潘乐.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22):112-114.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6.

[4]任胜章,冯超.“百草之王”的进阶路——吉林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J].智慧中国,2024,(Z1):100-102.

[5]集安市清河镇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J].吉林农业,201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