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韩晗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小学 810000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特征和文化认同。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时期。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阶段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二、小学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凝聚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这种民族认同感是连接个人与国家的重要纽带,能够促使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当每一个小学生都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时,整个国家就会像一块坚固的磐石,凝聚力大大增强。这种凝聚力不仅体现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一心,更体现在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共同愿景上。例如,在日常学习中,当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未来的建设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小学阶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起点,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诵读经典诗词、学习古代散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美术课上,他们欣赏传统绘画、学习民间工艺,领略艺术的魅力。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时,他们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3 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小学校园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小社会,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这里共同学习、生活。在这个阶段,通过开展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民族文化主题班会、手拉手结对子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尊重彼此的差异,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这种跨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打破民族隔阂,消除偏见和误解。当学生们在校园里学会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和谐相处时,他们将把这种理念带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促进全社会的民族团结。
三、小学阶段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路径
3.1 课程设置与教学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如《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引入古代的道德故事和伦理规范,如“孔融让梨”体现的谦让精神、“曾子杀猪”传达的诚信理念等,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语文》课程中,加大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比重,让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学造诣。教师可以详细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意境内涵,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等。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历史文化专家。民俗学者等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专家们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带来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邀请考古学家讲述古代文明的发现与研究过程,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神秘面纱背后的科学探索;邀请民俗学家介绍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讲座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欲望。
3.2 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
(1)举办传统文化节,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参与传统习俗。在端午节时,学校可以组织包粽子比赛、制作香囊活动等。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包粽子,了解粽子的形状、馅料所代表的寓意;制作香囊的过程中,学习香囊的制作工艺和其中蕴含的驱邪祈福的文化内涵。在中秋节,举办赏月诗会、制作月饼等活动,让学生吟诵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感受中秋佳节团圆的氛围。
(2)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剪纸、书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学校可以邀请民间剪纸艺人到校开展剪纸教学活动,从剪纸的基本技巧开始教起,如折纸、剪裁图案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方法。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剪出各种形状的作品,如生肖动物、花卉图案等。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练习书法,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线条之美和结构之韵。学校开设书法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聘请专业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等。
3.3 家校合作
(1)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如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书籍、观看传统文化节目等。家长还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传统文化活动,如亲子书法比赛、亲子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共同促进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中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或有相关特长的人士到校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比如,邀请擅长传统刺绣的家长到校教学生刺绣技巧;邀请熟悉家乡历史文化的社区老人到校讲述当地的故事传说。
四、结论
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家校合作等多方面努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本文提出的路径可为我国小学教育提供参考,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姚思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延边党校学报,2024,40(06):28-33.
[2]陈飞,徐丹,吕韶钧,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全一册》教材介绍与实施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24,43(11):20-23.
[3]姚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国军转民,2024,(20):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