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在城市边界老龄化社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建议

作者

胡琦 吴珏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界社区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截至 2023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2.64 亿,占总人口的 18.7% ,其中城市边界社区的老龄化率普遍超过 35% ,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比例高,自我照料能力弱,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然而,这些社区普遍存在建筑老化率高( 70% 以上建筑需修缮)、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不足 15% 、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的成熟,为社区改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手段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效率,成为破解城市边界老龄化社区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武汉市军山黄岭社区作为典型案例,其改造实践将为探索智能化在老龄化社区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智能化技术在军山黄岭社区改造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可复制的改造模式,为全国同类社区提供借鉴。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还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城市边界老龄化社区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典型特征与核心痛点

以军山黄岭社区为例,其典型特征包括:

人口结构失衡:年轻人口外流导致留守老人占比达 35% 以上,60 岁以上老年人中78%存在孤独感,对社交、医疗等服务需求强烈。

基础设施滞后:建筑以一至二层老旧厂房为主, 70% 的建筑存在立面破损、结构安全隐患,无障碍通道、智能照明等适老设施匮乏。

服务功能单一:社区医疗仅能提供基础诊疗,文化娱乐设施缺失,商业业态单一,年游客量不足 2 万人次,内生经济动力薄弱。

(二)传统改造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社区改造多侧重物理空间修复,缺乏对老年人心理需求、技术适配性的关注,导致改造后服务效率低、居民参与度不足。例如,单纯的建筑加固未解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公共空间改造未考虑智能化导览与安全监测,难以满足现代养老需求。

三、智能化改造的核心策略与实践路径(一)智能养老服务系统:构建全周期关怀网络

健康管理智能化引入智能手环、血压监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老年人健康数据,通过社区云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异常预警。军山黄岭社区试点中,健康数据采集覆盖率从 0 提升至 85% ,异常预警响应时间 ⩽5 分钟,紧急救助效率提升70% 。结合 AI 算法为老年人定制健康计划,如饮食建议、康复训练方案,实现“预防-监测-干预”一体化服务。

生活服务便捷化建设智能化社区食堂,支持线上订餐、健康食谱推荐及无人配送,试点期间日均服务 120 人次,满意度达 85% 。整合政务办理、物业报修等功能至智能治理系统,线上办理率提升 40% ,减少老年人出行负担。引入智能便利店、自助终端,实现生活用品“线上下单+线下自提”,覆盖 80% 的日常需求。

安全防护立体化部署智能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跌倒监测、燃气泄漏预警等,覆盖社区 80% 的公共区域,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 50% 。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门禁与紧急呼叫按钮,联动社区安保与医疗资源,构建“家庭-社区-医院”三级安全防护网。

(二)建筑与空间改造:技术赋能适老环境

工业遗产活化与功能置换针对军山黄岭社区的搪瓷厂工业遗存,采用“历史符号保留+智能植入”策略,将废弃厂房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戏剧厂房、共享图书空间。例如,保留红砖墙体、工业桁架等历史元素,新增无障碍坡道、智能电梯,建筑利用率从 40% 提升至 85% 。在共享图书空间设置智能照明系统,根据老年人视力特点自动调节亮度,同时配备VR 设备展示古镇历史,增强文化归属感。

交通与景观优化优化社区动线,实现人车分流,新增 3 条无障碍通道,人车分流率达 100% ,场地通行效率提升 50‰ 。打造智能生态花园,集成智能灌溉系统(节水率 40% )、环境监测设备,实时显示空气质量与温湿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临湖观景平台设置智能座椅,具备按摩、加热功能,提升使用体验。

适老单元动态设计创新“动态适老单元”理念,如社区食堂操作台可调节高度,满足不同身高老年人需求;书吧阅读区配备智能照明与座椅,自动适应老年人坐姿变化,空间适配性提升 40% 。住宅改造中引入智能门窗、智能家居系统,实现灯光、温度远程控制,降低老年人操作难度。

(三)文旅融合与社区经济激活:技术驱动产业升级

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利用VR/AR 技术复现黄陵古镇历史场景,在搪瓷工艺体验馆设置虚拟制作流程,游客可通过手势交互体验搪瓷烧制工艺,年接待研学团队 15 批次,带动就业 20 人。开发 AR 导览系统,覆盖古镇 12 处历史节点,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5 小时,消费转化率提升 25% 。

微旅游与商业创新整合周边生态资源,设计“古镇探秘 +, 生态休闲”一日游线路,通过智能购票、预约系统提升服务效率,试点期间游客量增长 30% ,旅游收入提升 40 万元。引入智能咖啡吧、文创商店,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产品溯源,形成“文化体验+消费”闭环,社区商业营收较改造前增长 2 倍。

可持续技术应用屋顶太阳能板覆盖率达 30% ,年发电量满足社区 20% 用电需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实现垃圾清运效率提升 60% ,建筑垃圾再利用率达 80% 。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建筑能耗降低 30% ,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 50% ,符合“双碳”目标。

四、实施成效与经验总结预估

(一)核心成效数据对比

(二)关键经验

需求导向的分层实施:优先部署安全防护、健康监测等基础层技术(覆盖率100% ),逐步推进便捷服务、文化娱乐等提升层应用,避免技术过剩。

技术包容性设计: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采用“设备简化+人工辅助”双模式,如智能终端配备大字体界面,同时培训社区志愿者协助操作,使 65 岁以上人群设备使用率从 35% 提升至 68‰ 。

多方协作机制: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居民”四方合作模式,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校负责技术研发,企业参与运营,居民全程参与需求反馈,形成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结论

智能化技术在城市边界老龄化社区改造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构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赋能建筑空间改造、驱动文旅经济创新,可有效解决传统社区的适老性不足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区活力。军山黄岭社区的基础调研和改造方案建议表明,智能化改造需坚持需求导向、技术包容与多方协作,未来应进一步突破数据共享、成本控制等瓶颈,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安新坤.智慧社区目标导向下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01):122-123.

[2]高志华,张源.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03):78-79.

[3]周燕珉,程晓青.老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4]王瑶,姚栋.住宅适老化改造中养老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前瞻[J].建筑学报,2023(05):82-88.

[5]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规划文件,2021.

此课题为校级课题《智能化在城市边界老龄化社区改造更新中的应用研究——以武汉市军山黄陵社区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