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
金四森
云南锐泽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10kV配电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及技术管理问题,通过分析广福地产广福城A9地块10kV配电工程实例,揭示了当前施工中存在的安全管理挑战与技术难题。文章首先概述了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随后针对施工环境、前期设计、后期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对策与技术改进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施工安全性,确保工程质量,为电力行业提供可靠、安全的配电系统。
关键词: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分析对策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10kV配电工程作为城市电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安全与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居民用电安全。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等因素,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1]。因此,深入分析当前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与技术改进措施,对于提升10kV配电工程施工质量、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10kV配点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概述
1.110kV配点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0kV配电工程涉及高压电力传输与分配,其施工过程复杂多变,潜在风险高。从施工安全的角度来看,10kV配电工程施工涉及高空作业、电气操作等多个高风险环节。一旦安全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发生触电、坠落等严重事故。因此,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是确保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技术管理在10kV配电工程中同样不可忽视。技术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2]。通过科学的技术管理,可以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同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需求。有效的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不仅能够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1.210kV配点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要求
1.2.1停电作业
在进行停电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首先,应先断开开关,随后拉开刀闸(或拉出小车),从而确保线路能够安全地停电。严禁在带负荷的情况下操作刀闸,以防止线路短路。在开关处于合闸状态时,严禁带负荷拉动线路侧或母线侧的刀闸,以避免短路事故的发生。停电作业前,还需进行设备状态的核对,确保操作电源和保护装置已正确投入,同时液压机构的油泵电机电源已接通且压力处于正常状态。作业完成后,应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所有设备处于安全状态[3]。
1.2.2带电作业
10kV架空作业需严格遵循技术标准,确保人员安全与供电可靠。作业前,必须对线路环境进行详细勘察,确认线路名称、杆号、相位无误,并掌握导线排列方式及周边地形。检查天气条件,空气湿度超过80%或风力超过5级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带电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带电作业证,穿戴全套防护装备,并接受严格的培训。林晓霞[4]的研究指出,作业过程中应实施双重监护制度,地面监护人全程监控作业人员动作轨迹,斗内监护人实时检查绝缘遮蔽完整性。发现遮蔽毯移位超过5cm或工具表面出现水珠时应立即叫停。
1.2.3放线
放线前,施工人员应对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量,确定合理的布线方案,并清理放线通道,确保无障碍。放线过程中,应保持匀速前进,避免猛拉快跑,以防止导线受损或打结。同时,要密切观察导线的状态,确保其不与障碍物发生摩擦或碰撞。放线作业还需注意导线的接头位置,避免在重要交叉跨越处设置接头。放线完成后,应进行紧线作业,调整导线的紧度,并观测弧垂度,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1.2.4水泥杆、新立杆的拆除
在拆除前,应了解电杆的具体位置、地形、周边环境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拆除计划。同时,需检查电杆的外观、结构、损伤情况等,以便确定拆除的难易程度和安全风险。拆除过程中,应遵守操作规程,按照规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拆除作业。工作人员需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安全设施,确保自身安全。邢丽敏[5]的研究中指出,对于较高、较粗的水泥电杆,可以使用挖掘机、吊车等机械进行拆除。拆除完成后,应立即清理现场,将散落的混凝土块、钢筋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后续处理。
2 当前10kV配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2.1 施工环境存在影响
广福城A9地块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管线交错,给10kV配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挖掘电缆沟、布设电缆等关键环节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地下管线,引发安全事故。施工过程中,遇到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风等,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更可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恶劣天气还可能加剧施工现场的湿滑程度,增加作业难度和风险。同时孙新慧[6]的研究中指出,施工现场周边可能存在居民区、商业区等敏感区域,施工噪音、扬尘等问题容易引发周边居民的投诉和不满,进而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
2.2 前期设计不完善
在前期设计阶段,由于现场勘查不细致、数据收集不准确等原因,导致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可能引发设计变更,延长工期。在设备选型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实际使用需求和运维成本,导致所选设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既增加了投资成本,又影响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施工方案未能针对广福城A9地块的具体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不仅影响了施工效率,还可能因方案不当而引发安全隐患。
2.3 完工后的维护工作未做到位
完工后,对配电工程的巡检机制未能建立健全,导致设备故障和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不仅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因故障扩大而引发更大的安全事故。维护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培训,难以对配电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这不仅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备件管理存在漏洞,导致关键备件短缺或过期失效。在设备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更换备件,影响了故障处理的效率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3 10kV配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3.1 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环境检测
3.1.1 实时监控,预警先行
传统的环境检测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巡检,不仅耗时费力,而且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和即时响应。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融合,使得实时监测成为可能。邓苓[7]的研究中指出,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浓度传感器等,可以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环境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一旦数据异常,系统即可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及时通知管理人员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3.1.2 智能分析,精准决策
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收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变化趋势。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建立施工环境的安全阈值模型,当实时监测数据接近或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此外,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不断优化,系统还能自我学习,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1.3 可视化管理,提升效率
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施工环境的可视化管理。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施工现场的三维模型与实时监测数据相结合,形成直观的施工环境安全态势图。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即可远程监控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
3.2 培育信息化模型技术人才
3.2.1 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技能水平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加强信息化模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企业应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信息化技术、软件工具及项目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技术人员参加行业交流会议、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实战演练则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陈阳[8]等人的研究中指出,企业应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信息化模型的构建、数据分析、预警响应等实战演练活动。通过模拟真实施工场景,让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3.2.2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为了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或团队,应给予物质奖励、职务晋升、荣誉表彰等形式的激励。同时,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活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贡献力量。
3.3 强化后期维护工作
3.3.1 建立定期巡检制度
后期维护工作是确保配电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定期巡检制度,明确巡检周期、巡检内容、巡检标准等要求。巡检人员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巡检任务,及时记录巡检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并上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候珊[9]的研究中指出,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巡检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为后续的维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3.2 引入智能运维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运维系统在配电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引入智能运维系统,可以实现对配电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预测、自动报警等功能。一旦设备发生故障或异常,系统即可自动触发报警机制,并生成维修建议方案。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还成本。
3.3.3 加强用户沟通与反馈机制
配电工程的后期维护工作不仅关乎施工企业的利益,更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用电体验和满意度。因此,加强用户沟通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用户服务热线或在线服务平台,及时响应用户的咨询和投诉。同时,定期收集用户对配电工程运行状况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后续改进和维护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良好的用户关系,不断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4 建立有效配电线路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
构建高效的配电线路施工质量管理体系,首要任务是明确管理目标与各级人员的职责。项目管理团队应根据工程特点,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计划,明确质量目标、控制要点及验收标准。同时,建立清晰的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有专人负责,形成上下联动、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对施工材料、设备、工艺等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所有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3.5 优化配点结果
3.5.1 合理规划布局
配点结果的优化,首先需从规划布局入手。在进行配电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用电需求、负荷分布、线路走向等因素,合理规划变电站位置、线路路径及开关站布局,确保电网结构科学合理,减少电能损耗,提高供电可靠性。
3.5.2 采用智能配电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智能配电设备与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优化配点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智能电表、故障指示器、远程监控系统等设备,实现对配电网络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与快速定位,有效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与故障处理能力。定期对配电设施进行维护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缺陷,是保障配电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李东旭[10]的研究中指出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明确维护周期、内容与标准,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同时,加强预防性试验与检修,提前发现并消除潜在故障隐患。
3.6 合理使用施工技术
在10kV配电工程施工中,应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如非开挖敷设技术、带电作业技术等,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同时,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与培训,确保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施工技术的合理使用还需与安全管理紧密结合。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施工中的安全操作规程与防护措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在追求施工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如节能材料的使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4 结语
综上所述,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对策与技术改进措施,我们能够有效提升施工安全性,确保工程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持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左平勤. 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研究[J]. 电力设备管理,2024(3):169-171.
[2] 雷雅芳. 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探微[J]. 中国机械,2020(21):167-168.
[3] 刘江涛. 基于10kV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分析[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1651.
[4] 林晓霞. 10kV电力配电工程施工安全及技术管理研究[J]. 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1):211-213.
[5] 邢丽敏.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技术研究[J]. 模型世界,2025(2):148-150.
[6] 孙新慧. 电力工程10 kV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方法及管控策略探析[J]. 大众标准化,2024(22):36-38.
[7] 邓苓. 探讨10kV配电室的电气安装施工及质量控制[J]. 中文信息,2024(4):15-16.
[8] 陈阳,刘炳灿. 配电线路中的故障及配电运检管理策略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4(14):16-18.
[9] 侯 珊. 如何对10Kv电力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管理[J]. 建筑与施工,2023,2(17):101-103.
[10] 李东旭. 电力工程10kv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研究[J]. 建筑与施工,2023,2(6):92-94.
作者简介:金四森(1992年4月-),女,汉族,云南大理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施工项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