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孙天一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22 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全球目光,赛会志愿者“小青荷”、城市志愿者及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辛勤付出,成为亚运会的亮丽风景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志愿服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发展。而构建与完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是确保志愿服务质量与效果的核心,其能够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而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与影响力。
(二)研究现状
国内对志愿者培训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至 1978 年,中国志愿者培训机制自此逐步建立。1993 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培训成果转化的重要里程碑,推动志愿者培训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然而,尽管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志愿服务培训的深入探讨仍显不足,存在一定研究空白。
国内对志愿服务培训现状的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展现担当、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短板,培训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激励措施不完善,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培训专业性、系统性难以得到保障。这些问题对高校志愿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迫切需要解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后亚运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现状,精准识别其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探究志愿服务培训对青年志愿者素质能力提升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优化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路径与建议,为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
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研究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全面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明确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前人在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构建、运行机制、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从而确定本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2.问卷调查
精心设计问卷,内容涵盖志愿者基本信息、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对培训内容与方式的满意度、培训对自身能力提升的影响等方面。面向高校青年志愿者及部分曾参与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培训的赛会志愿者发放问卷,运用科学抽样方法,确保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通过对问卷数据的量化分析,深入了解当前学校志愿服务培训现状,包括培训组织形式、内容设置、师资配备等情况,以及志愿者对培训的需求与期望。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为研究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3.访谈和焦点小组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志愿者群体,包括不同专业、年级及参与不同类型志愿服务项目的学生,通过面对面或在线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参与培训的亲身体验与感受。组织焦点小组讨论,邀请志愿者、培训教师、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参与,围绕志愿服务培训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究他们在培训中的学习成果、行为变化、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感知,以及对培训体系的意见与建议。在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过程中,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鼓励参与者充分表达观点与想法,详细记录访谈内容,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提炼关键信息与核心观点。
三、后亚运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配套文件及教材不完备
在政策法规方面,尽管国家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针对高校志愿服务培训的专门性、系统性政策文件相对匮乏。这使得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时,缺乏明确政策指导与规范依据,在培训目标设定、内容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存在一定随意性。在教材建设上,目前市面上缺乏统一、权威且符合高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的志愿服务培训教材。部分高校自行编写的教材存在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等问题。这导致志愿者在培训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系统且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培训效果与志愿服务质量。
(二)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相脱节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设计志愿服务培养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服务项目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往往以通用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如志愿者服务理念、礼仪规范、急救基础知识等,而缺乏与服务项目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培训内容更新滞后,是各高校在培训内容上的不足,也是各高校在培训内容更新上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志愿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需求和问题不断涌现,而高校培训内容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志愿者面对新的服务场景和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能力去应对。
(三)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培训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这种传统培训方式互动性、实践性都很欠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完全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实践环节的欠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志愿服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在培训过程中,很多高校未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灵活运用,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结论
通过对后亚运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相关配套文件和教材、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等。但志愿服务培训对于青年志愿者的领导力提升、综合素养的提升,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从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培训课程机制、优化培训流程、健全师资队伍、完善激励机制、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培训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优化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为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和保障。未来,高校应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特点不断更新完善培训体系,为培育更多优秀志愿者、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另外,本文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以期能引起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毕清波.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培训运行模式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8,37(12):176-178.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8.12.074.
[2]刘志铭,陈忆莱,郑琳.高校志愿者培训现状研究——基于杭州市35 所高校 7050 份网络问卷调研[J].现代职业教育,2021,(33):192-193.
[3]杨琳丽.构建专业化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J].青春岁月,2018,(21):88-89.
基金项目:杭州市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项目:后亚运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构建和实践探索(hzxx2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