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优化
董佳佳
身份证号码:130185199306140049
一、引言
市政给排水系统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传统的市政给排水系统在应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城市内涝等问题时,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对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对于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市政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内涝频发
传统城市建设中,大量的硬化地面阻碍了雨水的自然下渗。在强降雨时,雨水迅速汇集,超过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城市内涝。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排除雨水,给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2.2 水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给排水系统侧重于供水和排水,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重视不足。大量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同时,城市供水系统中存在的管网漏损问题也较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
2.3 水污染问题突出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如果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或处理能力不足,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污染,破坏城市水环境生态平衡。此外,初期雨水携带大量污染物,如灰尘、油污、垃圾等,直接排入河流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三、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与优势
3.1 内涵
海绵城市理念倡导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优先利用植草沟、透水砖、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通过构建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使雨水能够自然下渗、滞蓄、净化,并结合原有城市排水系统,实现雨水的高效管理和利用。
3.2 优势
海绵城市理念蕴含诸多显著优势,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在防洪排涝上,凭借新增城市绿地与透水铺装,城市吸纳、滞留雨水能力大幅增强。像下沉式绿地,降雨时能蓄积雨水,减缓径流,极大减轻排水管网压力,有效遏制城市内涝频发态势。
生态环境层面,大力开展生态修复,积极建设人工湖、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助力雨水管理,更为城市生物营造多样栖息地,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小气候,让城市更宜居。
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倡导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推动城市迈向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雨水收集利用体系的构建,降低对传统水资源依赖,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保障城市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最终,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居民打造出舒适、健康生活空间,极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让城市发展成果切实惠及民众。
四、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优化策略
4.1 规划层面
1.水资源综合规划: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将雨水资源纳入城市水资源规划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精准剖析城市降雨特征,掌握不同季节、区域的降水量变化规律,结合水资源分布现状以及各区域用水需求,能够制定出贴合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便是这一规划的生动实践,收集的雨水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想象夏日炎炎,公园中葱郁的绿植在雨水的滋养下焕发生机,既节省了大量自来水,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2.合理布局城市“海绵体”:城市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现状是布局“海绵体”的重要依据。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前瞻性地预留充足空间打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为城市未来的雨水管理筑牢根基。而旧城改造则是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改造现有绿地、广场,增加其雨水吸纳和净化能力,使老城区也能焕发出海绵城市的活力。比如,将老旧广场的硬质地面部分替换为透水铺装,周边增设下沉式绿地,就能显著提升该区域应对雨水的能力。
3.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市政给排水系统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相连。充分考量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人流量大、用水集中,需配备高效的供水和排水设施,满足商业活动需求;居住区则要侧重生活用水的稳定性与排水的便利性,根据居民生活习惯设计给排水方案。同时,结合交通布局,避免给排水管网与交通干道冲突,确保施工与后期维护的可行性。依据人口分布,合理设置取水点与污水处理设施,保障城市各处用水排水顺畅。
(二)设计层面
1.人行道设计优化:在人行道设计中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优先选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铺装材料,如同为城市地面打开无数微小的“呼吸孔”,雨水得以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少路面积水,让行人雨天出行不再受积水困扰。对于因特殊情况无法采用透水材料的人行道,在基层巧妙设置排水管,合理设计排水坡度,同样能引导雨水有序排出,保障人行道干爽安全。
2.附属设施设计优化:路缘石和路肩在排水中各司其职。平缘石如温柔的引导者,使雨水顺利流进雨水口或绿化带;立缘石则像坚定的指引员,引导雨水直接流入雨水口。通过对路缘石钻孔或间隔铺设,科学选址,可确保雨水高效流入绿化带。路肩设计选用标准建筑材料,确保排水功能正常发挥。道路沿线两侧合理种植绿色景观树,形成绿色长廊,运用雨水分流、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措施,提升绿地排水功能。植草沟不仅能收集雨水,还能利用植物根系与土壤过滤净化雨水,将其引入绿地或排水管网,为城市增添生态活力。
3.防洪、防涝设计优化: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适当提高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增大管径,提升排水能力是城市防洪防涝的关键。对城市易涝点重点排查整治,增加雨水口数量,建设雨水调蓄池、人工湖等设施。降雨时,这些设施如巨大的海绵吸纳雨水,雨停后再缓慢排出,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同时实现雨水用于景观补水、灌溉等综合利用,让城市在应对洪涝灾害时更加从容。
4.雨水花园设计应用:雨水花园从净化、滞蓄、透水多方面发挥作用。净化功能设计上,菖蒲、芦苇等具有强吸附净化能力的植物种植其中,结合过滤层,有效过滤分解雨水中有害物质。滞蓄功能设计依据地理条件,科学处理种植层与蓄水层关系,合理设计坡度和深度,确保雨水能在花园中停留、储存,减少城市排水压力。透水功能设计保证基层材料透水性良好,使雨水深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收集用于城市景观、浇灌等用水,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贡献力量。
五、结论
海绵城市理念为市政给排水系统革新带来曙光。它贯穿规划与设计各环节,合理规划水资源、布局“海绵体”,优化各类设计细节,能攻克传统系统内涝、浪费、污染等难题,显著提升系统效能,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可持续。未来城市建设应大力推广此理念,持续完善给排水规划设计,守护城市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广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1656.
[2]金政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给排水设计要点[J].科技创新导报,2022,19(9):126-128.
[3]宋建伟,巩臣.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给排水施工技术优化方案[J].城市开发,2025(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