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策略探讨
卢轶璇
身份证号码:130622198802261840
一、引言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下,建筑行业因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转型迫在眉睫。传统建筑结构设计重基本功能与安全,忽视资源利用、能耗及环境影响。如今,随着环保意识提升,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受关注,它能在保障建筑质量安全时,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环境影响,促进建筑与自然和谐。
二、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结构设计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追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削弱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融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强调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与社会公平。在建筑领域,需从全生命周期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负面影响,提供优质空间。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核心,影响重大。合理设计能降低施工与使用能耗,减少材料浪费与废弃物产生,如优化结构体系提升空间利用率、选合适材料增强耐久性,进而有力推动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策略
3.1 优化建筑设计,降低能源消耗
3.1.1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建筑的朝向、间距和形体。例如,在寒冷地区,建筑应尽量采用南北朝向,以增加冬季太阳辐射得热,减少热量损失;在炎热地区,建筑应避免东西向布置,以减少夏季太阳直射。同时,合理控制建筑间距,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降低建筑对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的依赖。此外,通过优化建筑形体,减少建筑外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可以降低建筑的传热系数,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
3.1.2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自然采光和通风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设置窗户的位置、大小和开启方式,充分利用自然光线照亮室内空间,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时间。同时,通过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如采用穿堂风、风压通风或热压通风等方式,实现室内空气的自然流通,降低空调和通风设备的能耗。例如,利用建筑的中庭、天井等空间组织自然通风,或在建筑外墙设置通风百叶、通风幕墙等设施,均可有效改善室内通风效果。
3.1.3 优化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主要部位,其保温隔热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能耗。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选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如采用保温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阻。此外,还可通过增加墙体厚度、设置保温层、采用双层或多层玻璃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例如,在墙体中采用聚苯板、岩棉板等保温材料,在门窗中采用断桥铝合金型材和中空玻璃等,均可有效降低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减少热量传递。
3.2 选择绿色建材,减少环境影响
3.2.1 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的应用
可再生材料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材料,如木材、竹子、秸秆等;可循环材料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的材料,如钢材、铝材、玻璃等。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优先选用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例如,使用木结构或竹结构代替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可以减少水泥、钢材等材料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性能和美学价值。同时,对于钢材、铝材等可循环材料,应尽量采用回收材料,减少原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2.2 低环境负荷材料的选择
低环境负荷材料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材料。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关注材料的环境性能指标,如材料的含能值、碳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等,尽量选用低环境负荷的材料。例如,选择低水泥用量的混凝土、环保型涂料、水性胶粘剂等,可有效减少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应考虑材料的耐久性和维护成本,选择耐久性好、维护简单的材料,以减少材料更换和维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3.2.3 材料的本地化使用
本地化材料是指在建筑项目所在地附近生产和供应的材料。使用本地化材料可以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调研当地的建筑材料资源情况,优先选用本地化材料。例如,在山区可利用当地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在黏土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采用黏土砖等。同时,对于一些无法本地化供应的材料,应尽量选择距离较近的生产厂家,以减少运输距离和能源消耗。
3.3 应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3.1 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可通过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设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或电能,供建筑使用。例如,在建筑屋顶或阳台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可满足建筑生活热水的需求;在建筑屋顶或墙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内部的照明、电器等设备供电。此外,还可结合建筑一体化设计,将太阳能光伏板与建筑围护结构相结合,如采用光伏幕墙、光伏瓦等,既实现了太阳能的利用,又不影响建筑的美观。
3.3.2 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进行供热和制冷的高效节能技术。它通过地下埋管换热器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冬季将土壤中的热量提取出来为建筑供热,夏季将建筑中的热量释放到土壤中实现制冷。地源热泵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运行稳定等优点,相比传统的空调系统,可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的规模、功能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设计地源热泵系统,确保其高效运行。例如,在住宅建筑中,可采用户式地源热泵系统,为每户提供独立的供热和制冷服务;在大型商业建筑中,可采用集中式地源热泵系统,实现对整个建筑的供热和制冷。
3.3.3 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建筑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建筑能源的高效利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对建筑的照明、空调、通风等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安装智能照明传感器,根据室内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实现照明系统的节能运行;通过智能空调控制系统,根据室内温度、湿度等参数自动调节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温度设定值,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比。此外,还可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能源浪费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四、结论
基于可持续发展开展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是建筑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运用优化设计、选用绿色建材、采用节能技术等策略,能全方位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与环境影响,提升建筑性能。未来,不仅要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各方还需协同合作,助力可持续建筑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毛谦.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与优化措施[J].浙江工艺美术,2022(12):118-120.
[2]杜梦娜.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当代住宅建筑改造设计探研[D].中原工学院,2017.DOI:10.7666/d.D01182967.
[3]陈琦琛.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设计研究[D].辽宁:沈阳建筑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