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拓宽学习领域 助力思维发展

作者

谈争杰

福建省厦门市莲花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0

作者简介:谈争杰(1987),女,福建厦门人,汉族,莲花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跨学科学习在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上尤为重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对其实施跨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跨学科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了解,探讨以促进思维成长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南,从而促进该领域教学方法的革新与发展,奠定学生全面成长及终身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思维发展;小学语文;表达与交流

鉴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育界正迎来一场深刻的转型。该标准强调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精心挑选并设计课程内容,并特别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其课时占总课时的10%。该跨学科学习模式旨在通过整合至少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学科思维习惯及全局视野。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此类学习方式仍存在诸多挑战,如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实践活动以及评估机制;怎样增强跨学科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等。因此,为了更全面地贯彻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有必要深入探讨基于促进思维发展的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相关议题。

一、跨学科学习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方式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此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具体而言,跨学科学习提倡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技巧相互结合,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它还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采取更多元化的视角进行思考,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问题的本质,并提出更具创造性的解决策略。在参与此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并勇于尝试新事物,此过程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培养创新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擅长于发现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原因以及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策略

(一)整合学科核心,激发表达欲望之源

语文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天然的跨学科优势。教师应当积极探索语文学科“表达与交流”同诸如综合性学习、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间的内在关联,为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丰富且多维度融合的学习环境。基于此,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表达,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表达热情的提升[2]。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赵州桥》为例,教师能够整合各学科的核心资源,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并促进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达到该目的,教师应当深入探究《赵州桥》与其它领域知识之间的关联。比如,引入历史背景介绍赵州桥建造时期及其在桥梁建筑史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从艺术角度出发,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独特的建筑设计之美及其装饰特色;还可以结合科学原理来解释赵州桥为何能经受住时间考验而长久保存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大胆表达个人见解。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设中的杰出典范?请根据你掌握的历史资料、美术及科学知识说说你的看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论述,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技巧。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会积极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表意见,并对每位发言者提供即时反馈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表达。

(二)设立情境框架,强化交流技能之基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创建一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比如模拟社交场景或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显著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表达准确性。此外,基于情境的教学策略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其交际能力。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海上日出》为例,为了增强学生的沟通技巧,教师可以构建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框架。教师应对这篇课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发掘其中包含的交流要素及其情感内涵。基于此分析结果,设计一个与文本主题相契合的教学场景,例如组织一场虚拟的“海上日出观赏之旅”,使学生们能够沉浸在这样一个仿真的体验之中。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或默读文章,让他们感受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和意境之美。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假如你是这次旅行的一名导游,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上个人想象,向游客描述一下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实践。接下来,安排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其中一部分同学扮演导游角色,另一部分则作为游客参与进来。导游需要利用课文中提到的信息来介绍日出景象,而游客们则有机会提问或者分享自己的看法,进而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互动对话。

(三)深化思维训练,解锁交流内涵之秘

交流不仅限于言语的传递,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跨学科教育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深入探讨、分析及交流的兴趣,以帮助学生探索对话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与写作思维,促进其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3]。

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牛郎织女》为例,教师需深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背后隐藏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揭示交流的深层含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进行详尽分析,充分理解其内在的文化意义及象征性。基于此认识之上,采用朗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波动与矛盾冲突,为之后更深层次的理解做准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隐含了哪些重要的文化信息及其象征?它对于当今社会的人际沟通又意味着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鼓励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去剖析、解释该故事。接下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团队选择一个特定方面深入研究并撰写感悟。比如,有的组别可以从忠诚的爱情视角来探讨牛郎与织女之间的感情;其他小组则可能侧重于家庭责任或是人物间的关系;还有些同学可能会关注文化遗产如何被保存与发展的话题。在整个研讨期间,学生们需要结合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历史背景以及一般性的文化常识来进行深度反思与对话。最后,教师应当收集各组的研究成果并给予反馈,既要认可学生们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路,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牛郎织女》认识,并促进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思维成长为目的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方法,通过融合各科核心内容、构建情境模式以及强化思考技能训练,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表达意愿,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并进一步挖掘了交流过程中的深层意义与价值。该教学方式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的进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未来,在教育实践领域中,教师们应当继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跨学科教学策略,以全面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闵鹏飞.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育人特色、教育意蕴与实践进路[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4,40(10):26-31.

[2]冯班连.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之两个维度初探[J].语文建设,2024,(18):73-76.

[3]慕婷婷.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跨学科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