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黄媛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1201
一、引言
教育资助制度在功能定位正经历着从生存保障朝着发展赋能进行范式转换,传统资助模式往往呈现出把经济援助和育人工作割裂运作的特点,这种如机械化般的操作方式难以满足当代青年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在全员育人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的资助体系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属性予以重新审视,将道德浸润、能力塑造等相关要素纳入到制度设计中。本文立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针对如何通过机制方面的创新来促使经济资助转化成育人资源展开探讨,进而构建起物质帮扶和精神培育相互协同的发展型模式。这种探索既是朝着教育本质回归的一种体现,也是提升资助工作育人效能的有效途径,对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立德树人”视域下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与要求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教育本质的回归要求高等教育聚焦人的全面发展,政策文件明确将“立德树人”定位为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进一步细化要求,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注重在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也同步提升其品德修养,构建起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育生态。政策导向的“立德树人”工作并非是单向灌输,而是要求教育者基于对个体成长规律的尊重,借助环境的浸润以及资源的整合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进程当中深化价值方面的认同。在这种政策框架之下的育人逻辑,着重强调的是道德培育所具有的系统性与协同性,要求教育实践突破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避免把德育狭隘地转化为简单的行为规训,转而关注学生在认知深化、情感共鸣以及实践体悟过程里的自我建构,最终达成从道德认知朝着道德行为有效转化的目标。
(二)发展型资助的理论内涵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理论内涵根植于教育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我国政策明确提出资助工作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经济帮扶与成长需求有机融合,强调通过资源供给激活学生内生动力,在解决现实困难的同时培育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该模式注重资助对象的差异化发展路径设计,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形成分层分类的干预策略。政策导向下的资助体系逐步转向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通过动态评估及时调整帮扶策略,使资助资源转化为促进学生认知升级与人格完善的催化剂。这种理论框架下的资助行为超越了单纯经济援助范畴,转而形成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长支持网络,为重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发展型资助与育人目标的契合
政策导向下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求资助体系超越单一经济援助功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这种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强调资源配置需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发展型资助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搭建能力成长的阶梯,其兼具的这双重功能与育人体系所强调的知行合一产生了天然的共鸣。就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所指,教育实践理应强化品德、能力以及情感的协同发展,而资助工作的设计逻辑必然要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予以回应。依据教育规律来看,个体成长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发展型资助着重于动态地匹配不同学涯阶段所存在的需求差异,凭借对资源供给方式的优化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经济帮扶得以转化为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1]。政策文本再三强调“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发展型资助于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德育元素加以整合,让学生在获取物质支持之时能够同步接受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浸润式教育路径有效弥合了经济援助与精神培育的割裂状态,最终促成了资助与育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型资助在高校中的实践现状
许多高校已逐步构建起覆盖学业发展、心理调适、职业导航等领域的立体化帮扶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时追踪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并匹配相应资源。资助项目的设计开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环节,例如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贫困生参与学术项目,或联合企业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职业技能储备。部分院校尝试引入导师制与朋辈帮扶机制,通过师生结对、优秀学生经验分享等方式形成可持续的成长支持网络。资助对象的识别机制正从静态经济指标评估转向动态发展潜力分析,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侧重挖掘个体优势领域。政策导向下的院校资助体系逐步形成前置干预与后续跟踪相结合的闭环管理模式,既关注入学初期的适应性辅导,也重视毕业阶段的就业竞争力提升。资助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得到重视,部分高校已组建包含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在内的跨学科支持团队,针对特殊群体开发定制化成长方案。
(二)现有资助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中,部分资助项目仍停留在满足基本经济需求的初级阶段,对受助学生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培养的渗透力度不足,导致育人目标与资助手段之间尚未形成深度耦合。资助工作主体间协同效能有待提升,部分院校存在学工部门与教学单位各自为政的现象,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配套服务未能有效嵌入资助体系,削弱了资源聚合产生的育人势能。个性化成长支持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面对不同学科背景、成长阶段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现有模式难以提供精准化的发展指导方案,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拓展领域存在服务断层。资助效果评估维度偏重物质帮扶的量化指标,对学生思想认知转变、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等隐性育人成果缺乏科学追踪手段,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未能有效驱动育人模式的迭代升级。部分资助项目的实施过程过度依赖传统路径,未能充分结合新时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创新载体形式,导致价值引领与青年群体的接受习惯产生错位,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深度[2]。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
辅导员在勤工助学岗位分配环节增设公益服务模块,引导受助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维护或社区敬老活动,将劳动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经济帮扶过程。资助项目申报系统增设成长反思栏目,要求申请者定期记录参与志愿服务或技能培训的感悟,推动自我认知从“受助者”向“贡献者”角色转变。师生联合党支部在寒暑假组织受助学生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返校后通过主题班会分享见闻,将资助育人转化为鲜活的情感体验。资助中心协同心理咨询室开发职业价值观测评工具,在助学金发放前开展个性化生涯访谈,帮助学生在经济支持中明晰人生发展方向。校友工作办公室定期邀请曾受资助的毕业生返校讲述成长故事,用同龄人的真实经历诠释奋斗精神与感恩意识[3]。校园文化节设置资助育人主题展览区,展出受助学生创作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或公益项目成果,使思政教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践样本。宿舍楼公告栏开辟资助政策与思政读本联合推荐角,引导学生在查阅补助信息时主动接触经典理论著作。
(二)能力提升:资助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课程设计可尝试将勤工助学岗位与专业实训有机衔接,例如安排理工科学生参与实验室设备维护,师范生担任课后辅导志愿者,使劳动实践成为专业技能的自然延伸。辅导员在日常沟通中侧重挖掘受助学生的兴趣特长,邀请往届优秀资助对象分享成长轨迹,用真实故事启发学生规划发展路径,同时建立动态档案记录其参与学术竞赛、公益服务的成长轨迹。教学单位针对困难学生群体开发定制化工作坊,邀请企业导师讲解行业实务操作,组织跨专业小组完成模拟项目,在协作中锻炼沟通能力与创新思维,部分院校尝试将传统文化体验融入资助活动,例如通过非遗技艺学习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学生组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朋辈互助项目,由高年级受助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导师,在课业辅导、心理疏导过程中形成双向成长机制,部分院校开辟校园微创业孵化角,允许学生运用资助金开展低成本文化创意实践,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中培养市场洞察力。
结语
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标志着高校资助工作从经济救济向教育投资的战略转型,本质上是把资助过程转变为育人实践。育人工作的情感温度能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体系得以提升,育人效果的精准度则因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而得到强化。建议高校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通过跟踪反馈来不断优化资助资源配置,如此可让育人工作一方面保持价值引领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具备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灵活性。未来的资助育人体系应更加着重于长效机制建设,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言良,于洋.新时代“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298-299+308.
[2]林小琴.“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09):74-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