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线电测向运动与“红色电波”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
张煜旋 叶倍余 林佳乐 张亦勋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红色电波”不仅是革命时期的信息生命线,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精神纽带。将高校无线电测向运动与“红色电波”思政元素相融合,旨在探索一条创新的思政教育之路,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前沿科技,还能深刻体验党的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探索出一条既具时效性又能广泛推广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既能适应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需求,又能响应时代呼唤,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关键词:高校;无线电测向运动;红色电波;思政
引言
无线电测向运动,作为一种集合了科学技术、体育竞技与智力挑战为一体的活动,本身就具备极高的吸引力。当它遇到“红色电波”这一富含历史沉淀与精神内涵的元素,便诞生出了别样的光彩,成为了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模拟革命战争年代的无线电通讯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无线电基本原理,同时深入了解党的伟大历史,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一、无线电测向运动概述
无线电测向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捕捉信号源位置的技术,参与者需借助专用接收器,寻找隐藏在特定区域内的发射信号源。这项运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定向能力、技术操作技能,更锻炼了逻辑思维、心理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验。
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它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力量。
三、无线电测向运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
1. 爱国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在团队比赛中,参赛者必须通力合作,方能胜出。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体现了“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
2. 创新实践与工匠精神:无线电测向涉及电子工程原理,要求选手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动手能力。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心理调适与逆境成长:赛事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挑战难度,迫使学生学会在压力下冷静思考,锻炼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失败不气馁,体现逆境中成长的精神面貌。
四、实施策略
1.历史场景重现
(1)设立“红色电台站”:将无线电测向的起点设在象征党成立地点的位置,如“南湖红船”、“井冈山”等地名命名的比赛区域,让学生在寻找信号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历史。
(2)融合角色扮演:每支参赛队伍化身不同的“地下工作组”,体验隐蔽战线上的信息传递过程,通过解密“电报”,完成各项任务,既锻炼了专业技能,又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2.教育内容创新
(1)开展主题讲座与研讨会:邀请军事博物馆专家或老一辈革命家后裔,分享真实的“红色电波”故事,解读其中的智慧与牺牲,强化学生的敬仰之心。
(2)制作微电影或动画:拍摄关于“红色电波”英雄人物的短片,通过视觉艺术呈现历史瞬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电波背后的血泪史,激发情感共鸣。
3.实践活动设计
(1)模拟“隐蔽战线”:设计复杂的地形环境,如林间、草地等,作为比赛场域,模拟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考验学生的定向能力和团队协作。
(2)寓教于乐的任务:除了常规的信号追踪外,还可以增设一些需要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解析密码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竞技的同时,增进对历史的了解。
4.跨学科学习
联合物理、历史、文学等多学科教授,开展系列讲座,探讨无线电通信技术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影响,拓宽视野,深化对“红色电波”精神的认识。
5.成果展示与反馈
(1)组织成果汇报会:参赛队伍分享活动心得,展示各自在比赛中学到的知识与技巧,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活动花絮,吸引更多关注,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到“红色电波”背后的故事。
五、教育效果评估
为了评估“红色电波”与无线电测向运动融合实践的效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参赛者反馈:通过对参赛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他们在享受比赛乐趣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历史和“红色电波”的精神内涵。
2. 教师评价:参与指导活动的教师表示,这种将思政教育与无线电测向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3. 社会影响: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报道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电波”与无线电测向运动融合的实践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许多家长和公众都对这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表示了积极评价。
六、未来展望
基于以上研究和实践,我们对未来“红色电波”与无线电测向运动融合实践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1. 拓展活动形式:未来可以考虑将“红色电波”与无线电测向运动融合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如开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专题讲座、举办无线电测向运动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展览等,丰富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红色电波”与无线电测向运动融合实践,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3. 推广至其他领域:在未来,可以考虑将“红色电波”与无线电测向运动融合的实践活动推广至其他领域,如军事、科技等,以此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领域和影响力,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
将“红色电波”与无线电测向运动相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让红色基因得以延续,让革命精神永存心中。这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将成长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卓越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莫春荣,刘建平. 航模科技活动进校园的实施策略与效果[C]//.2011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发展论坛交流材料.[出版者不详],2011:70-74.
[2]扶健华,张金志.我国学校科技体育运动发展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1):120-123+128.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3.01.019.
[3]张哲,张亦勋,林旭文.无线电测向运动在我国高校普及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3):162-164.
[4]刘睿涵,张亦勋,陈宇欣等.基于“测向+”模式广东红色乡村传承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为例[J].才智,2023,(05):18-21.
[5]陈雪燕,赵莹,王希柳.科技体育和生态体育——未来体育发展的新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2(02):58-59+67.DOI:10.14105/j.cnki.1009-9840.2002.02.028.
作者简介:张煜旋,女,汉族,2002.8,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无线电通信;
通讯作者:张亦勋,男,汉族,1994.6,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无线电通信;
叶倍余,女,汉族,2004.7,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
林佳乐,女,汉族,2005.9,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J312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