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柯应根 张标明
湖北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2
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维持、基因组表达、调控、基因工程技术等。该课程在高校生命科学专业中地位重要,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实践环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因此,探索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对改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一、基于实践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使学生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等,理解其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对分子生物学知识创新应用和拓展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和严谨科研态度,遵循科学伦理和规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其了解生命科学领域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和价值观,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优化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模块:
理论讲解:介绍基因的概念、结构组成(启动子、外显子、内含子等)、功能(编码蛋白质、调控基因表达等)、突变及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等。
实验操作:设计基因克隆实验,让学生从生物材料中提取DNA,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将目标基因片段插入载体,构建克隆载体,并通过转化、筛选等步骤获得克隆细胞株,加深对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克隆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转基因生物培育等方面的应用,鼓励提出研究思路和应用方案,进行模拟研究或设计实验项目。
DNA 复制模块:
理论讲解:阐述 DNA 复制的基本原理、关键酶和蛋白质(DNA 聚合酶、解旋酶、拓扑异构酶等)、复制的起始、延伸和终止环节,以及准确性和调控机制等。
实验操作:开展 PCR 扩增实验,让学生设计引物、提取模板 DNA,通过 PCR 反应扩增目标DNA 片段,并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体验 DNA 复制过程,理解PCR 技术的应用。
实践应用:讨论 PCR 技术在法医学 DNA 指纹分析、医学病原体检测、生物研究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等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RNA 转录与翻译模块:
理论讲解:讲解 RNA 转录的基本过程、转录因子作用、RNA 加工修饰(剪接、加帽、加尾等)、翻译过程、核糖体功能、蛋白质合成等。
实验操作:进行蛋白质表达与纯化实验,让学生构建蛋白质表达载体,将目标基因插入表达载体,转化到宿主细胞中,诱导蛋白质表达,并通过亲和层析等方法纯化目标蛋白质,掌握相关技术。
实践应用:探讨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在生物制药、生物材料、生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如生产重组蛋白药物、制备生物催化剂、研究蛋白质功能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应用开发。
基因表达调控模块:
理论讲解:介绍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调控机制(转录调控、翻译调控、表观遗传调控等)、调控因子作用(转录因子、RNA 干扰等)、在生物发育和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等。
实验操作:设计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实验,如利用RNA 干扰技术沉默目标基因表达,观察细胞或生物体表型变化;或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技术研究转录因子与DNA 结合位点等,深入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实践应用:讨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在医学、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如开发基因治疗药物、改良作物性状、调控生物代谢途径等,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选择:选择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前沿、生物技术应用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或实际问题作为教学项目,难度和深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挑战欲望,又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
项目实施:教师提供项目背景资料、研究目标和基本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项目小组,进行项目研究。学生需自主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领域最新进展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选择、步骤安排、条件优化等;开展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项目报告,展示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项目评价:教师根据学生项目报告、实验操作表现、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项目的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团队合作的默契度等。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教育意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案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等。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的研究背景、方法、实验设计、结果及其科学意义。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案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拓展: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案例中的研究方法、实验技术、科学思想等应用到其他研究问题或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组建: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 人。小组成员要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合作任务:为每个小组分配具有挑战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任务,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合作过程:小组成员需分工协作,明确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进展情况,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合作评价:教师从合作任务完成质量、小组成员参与度、合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结果反馈给小组成员,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改进合作方式。
(四)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实验教学是基于实践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核心环节,其设计要注重实验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以及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指导:教师提前向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实验有清晰的认识。
实验材料与设备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生物样本、试剂、仪器等,并确保其质量和数量符合实验要求。
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
实验操作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导,密切关注学生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安全监督:实验教学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范。
实验记录与数据收集: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现象、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等,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
实验后的总结与反馈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论得出等。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收获。
实验反馈与改进:教师要收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对实验教学的建议。根据学生反馈,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设备等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束语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从事科研工作和生物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实验资源有限、学生个体差异大、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大对实验资源的投入、进行分层次教学、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理念的融合、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效果等,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资助项目信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因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070202303053)
参考文献
[1]李海峰,王慧敏,胡丽莉,黄泽波.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6(6):2.
[2]孟祥锋,刘国栋,侯进,张伟,刘巍峰.学术前沿驱动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2313(5):21-26.
[3]金亮.基于科研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8):165-167.
[4]李慧,赵玉荣,陈翠霞.基于科研素质培养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4):1380-1387.
[5]Smith J, Johnson R. Integrating case-based teaching into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Enhanc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J].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22, 50(4): 300-308.
[6]李明,张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研究,2023,44(1):60-65.
[7]Brown D, Green S. The impact of multi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A review[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24, 27(2): 150-160.
[8]陈强,刘伟.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教育管理,2024,32(5):70-75.
[9]Taylor A, White J. Addres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J].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olecular Biology, 2023, 15(3): 200-210.
[10]杨柳,周梅.虚拟仿真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8):85-90.
[11]Johnson K, Lee M. The role of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in develop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molecular bi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21, 43(7): 98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