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江南精神原乡
马彦如
江苏省镇江市报业传媒集团 江苏省镇江市 212000
《春尽江南》是江苏镇江诗人王明法创作生涯的第四部诗集,从 1985年诗笔初试的青涩激越,到沉寂后复归的沉潜深邃,他始终以故土为坐标系,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中,构筑起独属江南的文学地理。
这部诗集共收录王明法自 2022 年以来 168 首诗歌,以浸润东方美学的血脉为经,以欧美现代诗歌的先锋语法为纬,既是他自己四十年诗性凝视的结晶,也是一场关于文化身份与精神寻根的深层对话。
《味道博物馆》中“黑釉醋坛子沉默如史官”“一公里外的火车站广场弥散着香醋的解说词”,将镇江醋文化凝缩为可咀嚼的味觉史诗;《西津渡》里“一座亭子将脚抬过潮线/避开浪花年复一年的叩问”,以拟人化的荒诞复活了古渡口千年的喘息。被诗性赋予的地标,既是私人记忆的琥珀,更是集体文化基因的显影。
面对乡村的消逝与重构,诗人的笔触兼具解剖刀的锋利与显微镜的悲悯。《生死河流》中“大寨河、红旗沟、胜利渠”等被时代命名的水系,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木乃伊;《暮色中》“城市如融化的奶油漫漶四方/乡村蜷缩成干瘪的枯叶”的视觉悖论,折射出城乡裂变的阵痛。诗人拒绝廉价的挽歌式抒情,以“河流被岁月积尘掩埋/唯留名姓,与往昔的流淌”如此克制的陈述,在历史纵深处重构乡村的精神年轮。这种书写延续了新诗“乡土抒情”的血脉,又独具现代性的反思。
王明法的诗语实验,堪称一场静默的文明对话。他将宋词小令的凝练意境与艾略特式陌生化修辞熔于一炉,锻造出独特的审美合金。《春尽江南》中“温度在暗处悄然攀爬/油菜的乳房已顾不得羞赧”,“乳房”的现代性隐喻与“温度攀爬”的古典意象碰撞,打破江南书写的婉约,迸发出生命的原始张力;《水的涅槃》里“在岩层的永夜里/我独受地心引力与暗物质的锻打”,将水的物理嬗变升华为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意具象。
他的语言在重构传统时尤显锋芒。《群星闪耀》中“星河奔涌亿万载有何物堪悬永恒?”的存在之问,以“牛郎织女”“上古星图”为桥梁,穿梭于古今哲思的河流;《小径分岔的多义性》中“路径在八方延续/我们驻足处除却汗渍/更多是选择的重量”,诗人拒绝将传统文化制成标本,而是以现代语法激活语言,博尔赫斯的迷宫意象嫁接于江南园林的曲径,让生存困境的思考获得东方美学。
《春尽江南》最动人的力量,源自对琐细情感的显微式捕捉。在宏大叙事崩塌的时代,诗人俯身拾取生活里的吉光片羽:《擦肩而过》中“故人在梦中与我们错肩”的怅然,《五味》里“舌苔得慰藉时/心灵便生出秩序”的生命顿悟,《暮色中》“涛声舔舐沙粒/抚平心壑皱褶”的瞬间救赎— —那些被时代飓风吹散的碎片,被诗人编织成照见内心的星网。
而王明法对日常的诗化再造更显功力。《味道博物馆》中“浓稠的岁月扑面”“醋酸分子攻占每寸空气”,将制醋工坊升格为气味史诗的剧场;《春尽江南》里“调整花瓣的光照角度/将异香造型寄往思念的远方”,让侍花弄草的庸常蜕变为跨时空的情感仪式。这种“低处美学”的凝视,暗合本雅明“碎片即整体”的哲思,使江南诗意不再是文人墨客的纸上烟云,而是扎根于柴米油盐的生命现场。
王明法四十年笔耕不辍,他笔下的“江南”,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江南不再是古典词章中固化的“杏花春雨”,而是在推土机轰鸣中不断裂变、重生的有机体。当诗坛充斥着语言狂欢与宏大呓语时,王明法的创作昭示着:真正的地域书写,应是深植文化根脉的 DNA 的现代转录,是在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咬合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时光长河中不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