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技术驱动下大学美育浸润创新模式探究

作者

陈虹

安徽艺术学院 233000

引言

新形态下人们生活在数字化的文化中,使用着数字化的各类产品,时时处处与数字化相联系;数据处理、运营通讯、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等数字化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下美育的相关研究聚焦学校美育工作,在“深化美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美育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而数字化背景下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还需深刻把握新变化,深入分析新挑战,以此进一步明确美育工作的新一轮实践方向,使其与数字化背景保持相对良好的关联性。

1 大学美育浸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1.1 浸润模式的核心内涵

大学美育浸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以教师讲授与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艺术体验的情境化、过程化与沉浸化。所谓“浸润”,即学生在艺术世界里“浸泡”或“沉浸”,通过面对真实或模拟的艺术场景,亲身感受艺术元素在空间、情境、情感层面的丰富与变化,从而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主动地认识、理解和表达美。与单纯的理论讲解或作品欣赏相比,浸润模式更重视学生的全身心参与,推动他们在艺术实践与体验中形成主动探究与多维互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这一模式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更像是创造审美环境的设计者与过程的引导者,他们需要通过情境营造、资源整合、引导讨论等方式,将学生带入艺术的“现场”,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自然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逐步培养出对艺术与美的独立思考、鉴赏判断以及创造力。

1.2 浸润模式的功能特征

大学美育浸润模式作为一种以艺术体验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首先是体验性,即它强调学生通过真实感知、互动参与、感性探索来获得对艺术的深层理解,而不是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接受与记忆。其次是情境性,浸润模式往往通过布置特定的艺术场景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下激发艺术感受与人文思考,从而在艺术语境中形成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最后是建构性,学生在参与浸润式教学活动时,不断反思和建构自己的审美观与艺术认识,通过重复地体验、表达与反馈,逐渐形成稳定而个性化的审美素养。

2 数字技术在美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的推动下,数字技术正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高校美育也不例外。目前,数字技术在美育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多媒体互动教学、虚拟现实体验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四个方面。首先,数字化资源建设为美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高校普遍建立了在线课程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艺术类作品、学术文献、音视频素材等一应俱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艺术资料,这大大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和深度。其次,多媒体互动教学在美育课堂中得到积极应用,一些高校开始利用投影、触摸屏、动作捕捉等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动态、可视化的条件下学习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第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美育的沉浸式体验创造了全新的可能。一些高校在音乐、舞蹈、博物馆教学中引入VR设备,学生可“身临其境”地体验远在他乡的艺术氛围或历史遗迹,打破了时空阻隔。然而,数字技术在美育教育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耦合不足,部分教师仅将数字手段视作“工具”,而未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其次,数字化教学平台或资源虽丰富,但学生缺乏深度沉浸与自主探究,往往停留在浏览与观看层面。再者,硬件设备或网络条件的差异、师生数字素养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美育的公平与高效。

3 数字技术驱动下大学美育浸润创新模式的构建

3.1 创新模式的设计框架

3.1.1 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数字技术驱动下大学美育浸润创新模式的构建需要综合多重理论与实践依据。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验式学习理论为该模式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重要支撑。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与环境、资源的主动交互中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而体验式学习则指出“在做中学”与“在感中学”的重要性。将这些理论运用在美育领域,即需要让学生在数字化场景或虚拟现实中获得沉浸式体验,通过身体感知与情感共鸣主动建构对艺术的认知与评价。其次,美育本身注重情感、审美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其目标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交互、沉浸、可视化等特性天然具有互补性。数字技术不仅能为美育提供更多元的艺术呈现方式,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线平台管理等手段完善教学管理与个性化指导。

3.1.2 技术驱动与需求导向

在构建数字技术驱动的大学美育浸润模式时,需综合考虑技术驱动和需求导向两个层面的平衡与互促。面对如此多元的技术手段,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筛选和利用那些真正适合美育教学的技术形式,避免单纯的“技术堆砌”而忽视教育本质。与此同时,需求导向强调对学生审美需求、教学目标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精准把握。一方面,高校美育要关注学生艺术兴趣的多元化和个性差异,尊重不同专业背景、成长环境和审美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紧扣人才培养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的学习习惯,设计既具有趣味性又能实现深度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因此,无论是技术选择还是课程设计,都应以满足学生审美成长与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在“技术驱动”与“需求导向”的双重指导下,大学美育浸润模式方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与教学创新,使信息化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审美潜能与培育艺术素养的有效工具。

3.2 创新模式的核心要素

3.2.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美育浸润模式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资源的丰富度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体验和学习成效。在资源整合与优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来源与版权问题。高校可通过购买正版数字版权或与知名艺术机构合作,引进高质量艺术作品数据库,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影视、建筑等多门类艺术。此外,也可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资源创作与共享,汇集各专业的原创作品或研究成果,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数字艺术资源库。其次,资源分类与检索的体系化建设必不可少。最后,还要注重资源更新与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随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反馈对资源进行补充或调整,确保其与时代热点、社会需求同步发展。

3.2.2 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完善

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是数字技术驱动下大学美育浸润模式得以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其构建与完善需要从硬件、软件和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同步推进。在硬件层面,高校应配备适宜规模与性能的多媒体设备,如大屏幕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音响、灯光设备、动作捕捉装置、VR/AR头显等。不同的艺术活动与教学情境对硬件设备有着不同的需求,应根据美育课程特点和学生规模进行优化配置。在软件层面,则需要搭建功能完整的教学管理和创作平台,使教师能够灵活地呈现、组织和评估各类艺术教学活动,也让学生可以在线上实现作品分享、互动讨论、即时反馈等多元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引进或自主研发艺术类的专用创作软件、虚拟实验室或模拟演练系统等,拓展数字化艺术实践的可能性。教学实践层面,教师应将多媒体互动环境与浸润式学习理念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讨论辩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动态、有趣、高互动的环境中主动探究和表达艺术感受。

3.2.3 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与应用

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为大学美育浸润模式注入了高度沉浸与交互的新维度。利用VR,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参观”国内外的知名博物馆与艺术场馆,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与艺术杰作,同时接受背景信息与多媒体讲解。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与想象力,也让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有更直接的理解。此外,VR技术还可以用来模拟舞台演出或交响乐排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境化的艺术实践。混合现实则将数字世界与真实环境相融合,为美育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创造与演示空间。例如,在绘画或雕塑课中,学生可使用MR设备将数字模型与实体作品叠加,对构图、配色或空间结构进行实时调整,实现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可视化与交互化。对于舞蹈或戏剧类课程,MR也可通过动作捕捉功能和虚拟场景呈现,让学生在真实教室环境中同时感受到虚拟布景或角色反馈,实现全新的表演体验。

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美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契机,通过浸润式理念与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融合,可以构建更加沉浸、多元、协作与个性化的艺术学习环境。本文结合美育浸润模式的概念特征与当前数字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从教学资源整合、多媒体互动环境建设、VR/AR沉浸体验到社区化学习与跨学科项目策划的综合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陆斐蕾, 汤晓敏. 数字化转型下的职教美育浸润研究 [J]. 艺术品鉴,2024,(12):171-174.

[2]葛万龙,杨华.数字化背景下音乐类院校美育实践新赋能——以浙江音乐学院数字美育路径探索为例[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 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的关系研究论坛论文集.浙江音乐学院;,2024:4.

陈虹 出生日期:1986 年 7 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安徽省池州市

职称:副教授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数字艺

基金项目:内蒙古在自治区艺术类高校美育研究中心 2024 年度基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MYJD24Y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