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桩基础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刘月楼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安徽蚌埠 233000;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地基处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地基条件复杂多样,常面临软土、砂土、岩溶等不良地质问题,对地基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桩基础作为一种成熟且高效的地基处理方式,通过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至深层稳定土层或岩层,能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控制沉降,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水坝、水闸到泵站、渡槽等各类水工建筑物,桩基础在保障工程结构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标准日益提高,以及对生态环保要求的重视,桩基础技术在应用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深入研究桩基础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探索更科学、高效、环保的技术方法,对推动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桩基础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1 桩基础的基本原理

桩基础作为水利工程地基处理的核心技术,其原理基于土体与桩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桩身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至深层稳定土层或岩层(见图一)[1]。按传力方式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端承桩依靠桩端直接支承在坚硬持力层上,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摩擦桩则通过桩侧表面与周围土体的摩擦力传递荷载,适用于软弱地基。在水利工程中,地基受力复杂,常伴随渗透、冲刷、水位变化等问题,桩基础利用其竖向承载、水平抗滑及抗拔特性,有效保障水工建筑物稳定性。例如,在水闸、泵站等工程中,桩基础通过分散荷载,避免地基沉降或不均匀变形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破坏,确保水利设施长期安全运行。

1.2 常用的桩基础类型

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桩基础类型丰富多样,以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与工程需求。预制桩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易控制的优势,常见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可在工厂标准化生产后运输至现场打入或静压入土;灌注桩则通过现场成孔后灌注混凝土成桩,包括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等,其优点是能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调整桩径和桩长,适用于复杂地质环境。此外,近年来发展的预应力管桩凭借高强度、低沉降特性,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广泛应用;复合地基桩如水泥土搅拌桩、碎石桩等,通过与土体共同作用形成复合地基,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常用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同类型的桩基础在材料、施工工艺和适用场景上各有特点,需结合工程实际科学选择[2]。

1.3 桩基础的应用优势

桩基础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优势。首先,其承载能力强,可有效应对水利工程大荷载、高稳定性要求,确保水坝、渡槽等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其次,桩基础施工受季节和环境影响小,在雨季、冬季或水位变化频繁的区域,仍能保持稳定的施工质量[3]。再者,通过调整桩型、桩长和桩间距,桩基础能灵活适应不同地质条件,尤其在软土、砂土等不良地基中,可有效控制沉降和不均匀变形。此外,部分桩基础类型如灌注桩施工噪音低、振动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符合水利工程生态环保要求。同时,桩基础的施工效率高,能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提供双重保障。

2.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充分准备是保障桩基础施工质量的前提。首先,需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通过钻探、物探等手段获取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岩土力学参数等数据,为桩型选择、桩长设计和施工工艺制定提供依据。其次,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条件,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确保场地平整、排水畅通,搭建临时施工设施,如泥浆池、钢筋笼加工区等。同时,对施工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桩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性能良好;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对钢筋、水泥、砂石等进行进场检验,保证其符合设计及规范标准。此外,还需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施工过程规范有序。

2.2 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桩基础的施工质量与效率。在成孔环节,钻孔灌注桩需控制钻孔垂直度、孔径和孔深,防止塌孔、缩径等问题;沉管灌注桩要注意沉管深度和速度,避免出现断桩、缩颈现象[4]。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时,需保证钢筋规格、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焊接或连接牢固,防止钢筋笼变形或上浮。混凝土灌注是关键工序,需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和灌注速度,避免出现夹泥、空洞等缺陷;对于水下混凝土灌注,要确保导管埋深合适,防止断桩。此外,在预制桩施工中,打桩顺序、锤击能量控制和静压桩的压力监测等技术要点,也对桩基础的施工质量和承载力形成至关重要。

2.3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质量控制是桩基础工程的核心环节。在施工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采用多种检测手段确保桩基础质量。成桩前,对原材料、钢筋笼等进行抽样检测;成桩过程中,通过现场旁站、施工记录等方式监控施工工艺执行情况。成桩后,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判断是否存在断桩、缩颈等缺陷;采用静载试验或高应变法检测单桩承载力,验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此外,还需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及时发现地基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建立质量追溯制度,对施工各环节进行详细记录,明确质量责任,确保桩基础工程质量可控、可追溯,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5]。

3.桩基础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3.1 软土地基的特点及处理难点

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性差等特点,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诸多处理难点[6]。由于软土抗剪强度低,地基承载力难以满足水工建筑物要求,易导致建筑物沉降量大、不均匀沉降甚至倾斜;其高压缩性使地基变形持续时间长,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此外,软土地基的渗透性差,排水固结缓慢,进一步加剧了沉降问题;同时,软土的流变性和触变性使其在施工过程中易受扰动,引发土体滑动、隆起等现象,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因此,针对软土地基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桩基础处理技术至关重要。

5.结语

桩基础作为水利工程地基处理的核心技术,在保障水工建筑物安全稳定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基础原理到施工技术,从软土地基处理到技术创新,桩基础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不断发展与完善。通过对桩基础应用现状的分析可知,其凭借独特的承载优势和适应性,有效解决了水利工程中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难题。然而,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对工程质量、环保要求的提高,桩基础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水利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案例研究[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5,(03):70-72+126.

[2]郝忠,夏泽富.水利工程中组合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5,10(06):217-219.

[3]张腾,王大伟.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治淮,2025,(03):49-5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