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动力技术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研究
王成全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引言
车辆工程领域对混合动力系统的研究重心,已从基础架构开发转向性能深度优化。当前技术发展呈现出系统集成化、控制智能化和部件高效化的显著特征。工程师们致力于突破多能源协同控制、动力分配实时优化等关键技术瓶颈。新型复合储能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混合动力车辆的性能边界。在工程实践层面,轻量化设计、NVH 性能提升以及耐久性验证等方面持续取得创新成果,推动混合动力技术向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1 混合动力技术类型与特点
混合动力技术根据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模式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类型。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以电机作为主要驱动源,发动机仅用于发电,具有动力传递路径简单的特点。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允许发动机和电机独立或共同驱动车辆,具备较高的动力输出灵活性。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结合串联和并联的优点,可通过行星齿轮或其他机构实现动力分配,优化不同工况下的能量利用效率。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进一步拓展了电能的使用范围,支持外部充电,提升纯电驱动里程。
2 混合动力技术车辆工程领域关键技术
2.1 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集成涉及多个关键组件的协同工作,包括内燃机、电动机、变速器和能量存储装置的优化组合。系统架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空间布局、重量分布以及热管理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功率分流装置在混联式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行星齿轮机构实现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动力耦合,优化不同工况下的转矩分配。传动系统优化着重于降低机械损耗,包括采用高效率齿轮设计、优化轴承布置以及使用低粘度润滑油等措施。轻量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从结构设计延伸到材料选择,铝合金、高强度钢和复合材料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旋转部件的惯性。NVH 控制技术通过改进齿轮啮合精度、优化悬置系统刚度以及开发主动降噪算法来实现。系统匹配过程需要结合计算机仿真与台架试验,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协调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平衡。
2.2 电池管理与储能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是混合动力车辆储能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功能涵盖电池状态监测、健康评估和充放电控制等多个方面。先进的 BMS 架构采用分布式设计,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单体电压、温度和内阻等参数。均衡控制策略包括主动均衡和被动均衡两种主要方式,前者通过能量转移电路实现电芯间的电荷平衡,后者通过耗散多余能量的方式维持一致性。热管理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冷却方式的选择、流道布局优化以及温度场均匀性控制,其中液冷系统因其高效的热传导性能而获得广泛应用。储能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的开发、新型电极结构的优化以及电解液配方的改进。锂离子电池技术持续演进,正极材料从 NMC 向高镍方向发展,负极材料则探索硅碳复合体系的应用潜力。超级电容作为辅助储能单元,其快速充放电特性特别适合瞬态功率需求的场合。
2.3 能量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能量回收系统的工作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机 / 发电机单元的转换效率、功率电子器件的响应速度以及控制算法的精确性。再生制动控制策略需要协调机械制动与电制动的比例分配,确保制动效能的同时最大化能量回收。回收强度调节算法基于多参数输入,包括车速、减速度需求、电池状态以及路面条件等。能量再利用环节需要建立优先级分配机制,考虑驱动需求、辅助系统功耗以及电池充电接受能力等因素。预测性能量管理技术利用车辆定位信息和交通大数据,提前规划最优能量使用路径。部分先进系统还整合了地形识别功能,根据坡度变化预测能量需求。双向充电技术的应用扩展了能量再利用的场景,使车辆具备向电网或用电设备供电的能力。系统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减少能量转换环节的损耗,包括优化功率半导体器件、改进冷却方案以及降低线路阻抗等措施。
2.4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技术
基于规则的控制方法通过预设的工况判断逻辑实现模式切换,其优势在于实施简单且可靠性高。优化控制算法采用动态规划、庞特里亚金最小值原理等数学工具,求解全局最优的能量分配方案。模型预测控制框架通过滚动时域优化实现实时决策,能够有效处理系统约束和不确定性。自适应控制技术使系统能够根据驾驶习惯和路况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提升适应能力。分层控制架构将决策过程分解为战略层、战术层和执行层,各层级分工协作确保控制精度。整车控制器的硬件设计需满足功能安全要求,采用多核处理器和冗余通信架构提高可靠性。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控制算法的在线更新和功能扩展。硬件在环测试平台为控制策略验证提供了高效工具,可在开发早期发现并解决问题。
3 混合动力技术车辆工程领域发展趋势
3.1 电气化系统深度集成与架构创新
混合动力系统正在向更高度集成的方向发展,动力总成架构将实现发动机、电机和变速器的深度融合。新型多模式动力耦合装置通过优化机械结构提高传动效率,减少能量转换环节的损耗。高压电气系统逐步升级,采用碳化硅功率器件提升能量转换效率。电驱动单元向三合一集成方向发展,将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整合为单一模块。能量管理系统采用域控制架构,实现跨系统的协同优化。热管理系统将动力电池、电机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冷却需求统一规划,提高整体热效率。
3.2 智能控制与网联化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混合动力控制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使系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实现基于驾驶习惯的个性化控制。车路协同技术为混合动力系统提供前瞻性信息,支持预测性能量管理决策。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系统模型,实现控制算法的快速迭代验证。边缘计算技术提升本地决策能力,确保关键控制功能的实时响应。大数据分析平台持续优化控制参数,延长核心部件使用寿命。功能安全设计向预期功能安全扩展,提高系统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
3.3 新型储能技术与充电系统演进
固态电池技术逐步成熟,为混合动力系统提供更高能量密度解决方案。锂金属负极材料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新型电解液配方改善极端温度下的工作特性,扩展适用环境范围。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状态估计算法,提高荷电状态预测精度。无线充电系统实现动态能量补充,扩展混合动力车辆应用场景。模块化电池设计支持灵活配置,适应不同车型平台需求。超级电容技术持续改进,提供更高效的峰值功率支持。新型热管理方案采用相变材料,提升电池温度均匀性。
结束语
混合动力技术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呈现出系统化、智能化的演进趋势。未来的技术突破将更加注重整车能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持续优化。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应用,混合动力系统的性能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推动混合动力车辆在更广泛领域实现技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向明 , 高晓勇 . 基于混合动力技术车辆工程领域的发展研究 [J].专用汽车 ,2024,(07):52-54.
[2] 王 蓓 . 车 辆 工 程 领 域 混 合 动 力 技 术 探 析 [J]. 汽 车 测 试 报告 ,2024,(08):149-151.
[3] 钱远治 . 车辆工程领域混合动力技术探析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3,(14):145-147.
[4] 魏旭鑫 . 混合动力技术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 [J]. 内燃机与配件 ,2020,(24):106-107.
[5] 王唱 . 混合动力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33(05):13-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