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 模型的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张婷 殷璐 付文霞 杨秀玲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院感科 332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因心脏泵血功能持续受损引起的心输出量不足,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综合征[1]。慢性心衰患者受到心脏结构及功能性改变的影响,可致心房肌电生理特征异常,易引起房颤,而房颤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可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2]。对于慢性心衰并房颤患者,要用抗心衰等药物进行治疗,预防病情持续恶化,并改善心功能。在此基础上,辅以护理干预共同稳定病情并防控并发症,还可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对改善远期预后有益[3]。健康教育作为临床护理主要内容,可通过不同方式开展,如线上与线下联合等,近些年也呈现多种模式,基于信息-动机-行为(Information Motivation Behavior,IMB)模型的健康教育便是其中一种,能改变患者认知与行为[4]。本次研究选取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 60 例慢性心衰并房颤患者做对比观察,探讨基于 IMB 模型的健康教育应用价值,为该模式推广及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4.1~2024.10 期间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 60 例。对照组:男 33 例,女 27 例;年龄 52~78岁,平均(62.46±5.38)岁;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 21 例,Ⅱ级 29 例,Ⅳ级 10 例;心衰病程:1~5 年,平均(3.42±1.02)年。观察组:男 35 例,女 25 例;年龄 51~76 岁,平均(62.58±5.43)岁;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2 例,Ⅱ级 29 例,Ⅳ级9 例;心衰病程:1~5 年,平均(3.50±1.14)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该项目经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认为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故批准本研究可以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4》 诊断标准; ② 经心电图检查确诊心房颤动; ③ 生命体征稳定; ④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恶性肿瘤; ② 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③伴感染性疾病; ④ 并肢体功能障碍。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并监测病情变化;为患者介绍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并解答疑问;根据病情识别与防控并发症;出院前 1d 加强指导,包括继续用药及按时复查。
观察组:基于 IMB 模型的健康教育,措施如下
(1)信息支持:按照治疗需要提供用药相关信息教育,包括药物作用、用药方法、遵医嘱用药对减轻症状及延缓病情进展的影响,促使患者建立正确认知,提高用药依从性,减少擅自停药或更改药量等不当行为。提醒用药期间潜在不良反应,促使其学会鉴别,常见轻微反应无需处理,异常且严重反应要及时到院检查。根据患者对疾病治疗疑问进行针对性解答,如病情好转是否可减少用药量、能够间断用药等,解除错误认知。
(2)动机干预:住院时,由护士与患者建立交谈,出院后,通过电话或微信群随访。针对用药,询问用药情况,向家属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并了解患者关于用药的心理状态,分析依从性差的原因,给予个性化指导。针对饮食,询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了解蛋白质、脂肪、蔬菜、盐等摄入量,分析患者对饮食习惯转变的态度。针对运动锻炼,询问目前运动锻炼情况及态度。
(3)行为干预:对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强调用药安全宣教,促使其明确不合理用药与病情发展、不良反应的关联,转变措施错误认知及行为,并提醒家属监督。为患者介绍改变饮食习惯的必要性以及合理饮食结构,按照患者实际情况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并提醒其严格执行。告知坚持运动锻炼能提高心肺功能,根据患者年龄与活动能力等介绍适合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游泳、呼吸训练等。在微信群中发布宣教视频,包括健康饮食结构、运动锻炼方式及注意事项等。院外护理持续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致残与再住院率
随访出院后 6 个月,记录致残(自理能力受限、慢性呼吸衰竭)与再住院率。
1.4.2 心衰生物标志物
干预前,干预后,采集静脉血, 3000r/min 离心10min,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 T(cardiac troponin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 isoenzyme,CK-MB)。
1.4.3 自我管理能力
干预前,干预后,用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量表(AHSMSRS)进行评估,包括 3 个分量表 38 个条目,5 级评分法,总分38-190 分,分值高提示自我管理能力强。
1.4.4 负性情绪
干预前,干预后,用焦虑自评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评价,临界值分别 50 分、53 分,超过此范围代表存在相应负性情绪,且分值越高越严重。
1.4.5 生活质量
干预前,干预后,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 评价,总分 0~100 分,分值高则生活质量高。1.5 统计学处理
以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致残与再住院率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再住院率更低( ΦP<0.05 )。见表 1。表 1 两组患者致残与再住院率对比 (n,%)

2.2 心衰生物标志物

注:与组内出院前 1d 相比, 
2.3 自我管理能力

注:与组内出院前 1d 相比, 
2.4 负性情绪
干预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无差异性,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4。

表 4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对比[(x ±s),分]
注:与组内出院前 1d 相比, 
2.5 生活质量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 ⋅P<0.05} 。见表 5。


注:与组内出院前 1d 相比, 
3 讨论
慢性心衰并房颤可引起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胸闷等症状,还存在肺部啰音、心脏扩大、心音强弱不一等体征[6]。该病治疗及康复难度高,且恢复周期漫长,极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其用药、饮食、运动等健康行为对康复质量、远期预后具有重要影响[7]。针对此特征,除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外,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也至关重要,因此,要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改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认知水平,为自我管理奠定基础[8]。基于 IMB 模型的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从信息、动机、行为几个方向提供支持或干预,有效转变患者认知及行为,对提高健康行为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9]。
参考文献:
[1]秦越.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后心脏结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罕少疾病杂
志,2023,30(1):39-40.
[2]常莎,刘凤娟,孙晓燕,等.以行为转变阶段模式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7):22-26.
[3]朱怡柯,胡杰.基于关键接触点管理的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4,47(1):108-110.
[4]卢璇,尹卫,张建薇.基于 IMB 模型的出院准备服务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9):160-164.
张婷 (1982 年7 月),女 ,本科, 汉族,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