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清末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楠方 康金莉 宁静 陆朋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市 050000

一、研究背景

(一)女性正面形象的缺失。

我国在进入到父权制社会后,无论在社会性别身份指认层面或是在现实表现层面,英雄形象基本是围绕男性进行书写的,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英雄形象和英雄文化之外。除了极少见的杨门女将以男性亲属或遗属的身份短暂的出现过,且其爱国行为是为了完成先夫的遗愿因此作为英雄形象进行传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中基本看不到饱满丰盈的女性英雄形象。

(二)时代的需要。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廷统治者在政治上急速失权,致使我国在经济和文化上被迫开启了现代化。面对突如其来的西方女权观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对中国妇女的评价是“女子两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育他人也,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人极苦…”占国家二分之一人口的女子都不事生产,这个国家怎能不落后呢?女子们落后的观念、卑贱的身份亟待改变。戊戌维新后知识界的男性旧式精英群体以新型贤妻良母的标准要求她们成为“国民之母”,而以秋瑾、吕碧城为代表的女性教育家、革命家则认为应赋予女性“国民”权利,允许她们参政议政。在这一时期,北洋女子公学(北洋女师范学堂)成为了宣传先进女性思想和实践新女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女性国民”的培养成为了清末也就是20 世纪初女权运动和教育启蒙运动的重要一环。基于此,“英雌”概念以及相关概念横空出世并迅速流行开来。

二、“英雌”以及相似称谓的涌现

柳亚子在《题留溪钦明女校写真-为天梅作》、《论女界之前途》中写到“良妻贤母真龌龊,英雌女杰勤揣摩。” 而此女英杰,即是接受了民族主义……不仅明确提出了“英雌”“女杰”“女英杰”的概念并明显表示出了对这类女性的赞赏,同时还表达了对“贤妻良母”概念的憎恶,甚至表露了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秋瑾在《精卫石》、《勉女权歌》中写到“脱范围奋然自拔,都成女杰雌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丁初我在《女子世界颂词》中写到“二万万女同胞,其共同养成女军人、女游侠……”这与毛泽东提出的要建立“女子革命军”的军事思想不谋而合,“女游侠”不正是日后的女子游击队员?“英雌”“雌英”“女杰”“女游侠”在清末民初的报刊杂志、文学叙事中出现和运用频繁出现,它们是以女性为叙事中心的话语构建的核心概念。

三、讨论“英雌”概念的意义

一般来说,“雌”的概念是相对于“雄”来讲的,“英雌”以及相似概念的提出不仅表达了女性应该与男性作为不同性别其社会价值应该被平等看待,“英雌”与“英雄”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做出了同等杰出的贡献,“雌”字的本身包含了对彼时女权思潮高涨的充分肯定。同时,“英”的出现有反抗父权专制统治的意味,如果说“英雌”是为了表达与“英雄”具有平等人格权的女性杰出人物的概念所应拥有的词汇,那么“英”则体现了更高的政治象征力—— 即反帝反封建,这一行为出现在女性身上更显艰难,因而也更加伟大。

英雌的定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观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清廷或许尝试过变革,从《大清民律草案》(1911 年)的内容可以窥见一斑,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者的骤然垮台,该草案未能正式实施。该草案虽然吸收了西方民法自由、平等的思想,但同时也受到伦理纲常及男尊女卑的观念的影响,与当时社会急需提升女性地位和生存状况以拯救亡国灭种的危机并不相符。少数家庭条件良好的女性如秋瑾等能前往海外留学,看到了我国女性与文明国家女性地位的差距,以较明确的方式提出了与男性英雄相对应的概念,无疑是为了更直接的唤醒当时中层和底层女性的主体意识。

当代,英雌的语境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各行各业中出现的女军人、女科学家、女学者、女警察,她们是自己行业中的“英雌”,有机会将女性英勇、坚强、果敢、干练的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同时,随着性别平等的进一步实现,在谈到各行业中的杰出女性代表时,不再加“女”的定语,因为女性从业者已经足够多,不需要再强调她的性别。

四、总结

从清末民初秋瑾、柳亚子等人明确提出“英雌”以及相似概念开始,女性群体觉醒的意识已经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并呈现势不可挡地趋势。1907年随着秋瑾以砍头的形式壮烈牺牲,即使走向生命的终结也要唤醒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意识,秋瑾已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英雌”的终身追求,即创建一个自由、平等、美好的世界。进入父权制社会以来,女性被杀只有自缢、毒酒和以匕首自裁,公开砍头处刑是男子的“特权”。秋瑾在革命失败后被砍头示众,无疑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一次将英雌行为与英雄行为放在了对等地位,在死亡这一事件上实现了杰出人物的性别平等。

百年过去,英雌也应该有其概念的外延,普通女性身上的互助、平等、博爱等特质,虽不如百年前的革命家英雌一般慷慨悲壮,但这些特质温暖、细腻,甚至提升了社会的和谐程度,这应是“英雌”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的意涵。

课题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校本研究专项《清末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实践》,课题编号:S20X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