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视域下会计类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张月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南京交通中等专业学校 210049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混合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会计类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教学模式中资源分散、实践场景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通过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线上自主学习 + 线下深度探究”的混合教学流程,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会计学科的教学特点,探讨混合教学视域下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
一、混合教学视域下会计类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供给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合
传统会计教学中,教材、课件、案例等资源多以单一形式存在,线上平台(如慕课、学习通)与线下课堂内容衔接不足。例如,部分高校会计课程的线上资源仅为课件电子化,缺乏与线下实训环节的联动,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调研显示, 63% 的学生认为现有资源“碎片化严重”,难以满足混合学习需求。
(二)技术应用浅层化,资源交互性不足
会计类课程涉及大量数据处理、报表分析等实操内容,但当前教学资源对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理论介绍层面。例如,多数院校的会计仿真实验仅模拟基础账务处理,未接入真实企业财务系统,学生无法体验智能财务场景下的资源整合与决策流程,导致技术工具与教学内容“两张皮”。
(三)实践资源单一化,校企协同机制缺失
会计实践教学依赖校内实验室,但虚拟仿真环境与企业真实业务存在差距。尽管部分高校引入企业案例,但案例更新滞后(平均滞后3-5 年),且缺乏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某高校调查显示,仅有 28% 的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过校企联合开发的教学项目,实践资源的单一化制约了学生解决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
二、混合教学视域下会计类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三维联动”资源体系
首先,打造“微课程+技术工具”的动态资源矩阵,实现知识传授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开发 3-5 分钟微视频解析《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重难点,如收入准则应用等,配套上市公司年报案例库。同时,引入RPA、Python等工具,开发“虚拟财务共享中心”实训平台。学生线上通过微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智能题库进行练习,系统实时追踪答题数据并生成个性化报告;借助实训平台完成发票识别、费用报销等自动化操作,线下课堂则围绕线上学习中的共性问题与复杂业务场景展开讨论,如运用Python 分析企业成本数据后,与教师共同优化成本控制模型,实现“理论学习-技术操作-问题解决”的闭环。某高校试点显示,该模式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 41% ,知识保留率提高 23‰ 。
其次,构建“校内智能实训 + 校外混合实践”的实践资源网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校内升级会计手工实验室为“智能财务实验室”,配置电子凭证柜、智能装订机等设备,模拟企业财务部门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体验实际业务流程。校外与企业共建“混合式实践基地”,学生先通过 VR 技术线上参观企业财务共享中心,了解业务全貌,再实地参与月末结账、纳税申报等岗位实践。
(二)基于学习数据分析优化资源
首先,通过学习平台采集学生线上学习行为数据,如视频观看时长、答题正确率、讨论参与度等,运用SPSS、Python 等工具进行分析,识别共性问题。例如,某高校发现《税法》课程中“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模块线上测试错误率达 45% ,据此调整线下课堂重点,增加案例解析时长,后续测试错误率降至 18‰ 。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反馈”闭环,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优化。
其次,依据学生学习画像,通过AI 算法实施个性化资源推送。对基础薄弱学生,优先推送知识点解析微视频和基础练习题,帮助其夯实基础;对创新型学生,提供前沿财务理论(如ESG 会计)拓展资料和跨学科案例(如财务与大数据结合案例),满足其拓展提升需求。
(三)深化校企协同开发机制
首先,组建由企业财务总监与高校教师构成的“双师型”资源开发团队,发挥双方优势。企业人员提供真实业务场景、最新政策解读,如财政部新发布的会计准则等;高校教师负责理论体系构建与教学流程设计。以《审计学》课程为例,企业审计师线上讲解某上市公司审计案例的现场流程,教师线下引导学生分析审计风险点,实现“实战经验 + 理论框架”的深度融合。
其次,打破传统纸质案例静态化局限,开发“活页式”电子案例库。案例涵盖企业原始凭证、财务报表、业务背景视频等多维度资料,并根据政策变化(如税收政策调整)、企业业务更新(如新业态企业财务模式)实时迭代。某高校案例库年均更新案例40 余个,覆盖制造业、互联网等8 大行业,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率提升至 92% ,确保教学案例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三、混合教学视域下会计类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构建多元评价与激励体系
建立 “过程性 + 成果性” 双维度评价机制,科学量化混合教学成效。将线上学习参与度( 30% )、线下项目实践成果( 40% )与期末理论考试( 30% )有机结合,避免单一考核的片面性。同时,设立专项激励政策,对参与资源整合的教师给予教学工作量认定、教改项目优先申报等支持。如某高校2023 年设立 “混合教学创新基金”,资助 15 个会计课程资源整合项目,形成 “以评促建、以奖促改” 的制度导向,带动全校课程改革协同推进。
(二)技术保障:夯实数字化教学基建
加大对教学硬件与平台的升级投入,构建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部署云计算服务器、升级网络带宽,保障大数据实训平台与线上资源的流畅运行;为教室配备智能交互黑板,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资源的无缝对接。例如,某高校投入 500 万元完成数字化设施改造后,混合教学技术故障发生率从 35% 降至 5% ,师生操作满意度提升至 91% ,为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三)文化保障:培育 “学生中心” 教学生态
通过理念革新与实践引导,推动教师角色从 “知识灌输者” 向 “学习设计者” 转型。定期开展混合教学工作坊,邀请一线教师分享资源整合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迭代升级;建立 “学生参与式设计” 机制,通过课程调研、需求反馈等渠道吸纳学生建议。某高校实施该模式后,会计课程学生满意度从 68% 提升至 89% ,形成 “教师主动创新、学生积极参与” 的双向互动文化,为混合教学改革注入持续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合教学视域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资源整合,需打破传统教学的资源壁垒,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技术深度融合、校企多元联动”的立体化路径,构建动态化、个性化、实战化的资源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教学资源版权保护中的应用,以及跨院校的会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明.混合式教学在会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教育研究,2022(4):89-95.
[2]王芳.智能财务背景下会计实践教学改革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23(2):65-71.
[3]刘畅.基于学习分析的高校混合教学模式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