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育人运行机制的构建
屈瑜君 王恺敏 陈松林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衡阳市职业中专 湖南衡阳 421008
目前我国产教融合这一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途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教融合缺乏具有操作性强的稳定多赢的合作机制,缺乏调动企业参与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难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目前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停留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或实习等这种浅层次的合作上,离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制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等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提升”相去甚远。因此在产教融合领域改革中探讨创新构建产教融合育人运行机制就成为解决当前院校分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举措。我们希望通过站在确认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设计并完善产教融合利益一体化的合作育人运行机制,包含决策协调系统、实施运作系统、保障支持系统、评价改进系统等四个系统,具体构建如下:
一.构建决策协调系统
1.明确决策协调系统的目标
决策协调系统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产教融合育人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构建决策协调系统时,需明确这一目标,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系统设计。
2.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应由政府、企业、地方应用型院校和行业组织等多方代表组成,以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政府代表负责政策引导和监管,企业代表提供产业需求和资源支持,地方应用型院校代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行业组织则提供行业标准和职业发展指导。各方代表共同参与决策过程,确保决策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
3.制定决策流程和规则
明确决策流程和规则是确保决策协调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应制定详细的决策流程,包括议题提出、讨论、表决和执行等环节。同时,制定明确的决策规则,如多数决、一票否决等,以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是决策协调系统的基础。应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会议,确保各方代表及时了解产教融合育人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利用。
5 强化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作用
政府在产教融合育人运行机制中发挥着主导和调控作用。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地方应用型院校的产教融合活动。同时,利用组织、协调等优势对产教融合过程进行监管和考核,确保产教融合活动的有序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以上步骤的构建,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科学的企业与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育人运行机制中的决策协调系统,为产教融合育人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构建实施运作系统
1.明确目标市场与需求分析
首先,需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市场,即确定合作的企业类型、行业领域以及所需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数据分析,深入挖掘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变化以及技能缺口,为制定精准的合作策略提供依据。
2.制定产教融合策略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校企产教融合的具体策略。这包括确定合作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以及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确保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材与技能的无缝衔接。
3.构建去中心化产教融合平台
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去中心化的产教融合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协作决策等功能,确保参与主体间的信息透明、公正。通过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以及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产教融合的效率与质量。
4.实施精准育人计划
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学生发展全过程、人才培养各阶段的数据积累与分析。构建学生-专业-能力-职位-职业的五维一体人职匹配分析模型,为学生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实现人才的精准个性化培养。同时,根据企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
5.建立长效评价机制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产教融合长效评价机制。通过收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企业反馈等多维度数据,开展多维度、多层面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利用数据分析结果,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策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优化运作管理
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运作管理的优化。包括制定详细的运作计划、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运作成本,提升产教融合的整体效益。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校企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构建保障支持系统
1.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
构建全面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涵盖企业需求、学校教育资源、学生能力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和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以及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信息,为产教融合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2.供需匹配与资源调配系统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建立供需匹配与资源调配系统。该系统能够智能匹配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产教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
3.协同育人平台
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课程共建、师资互聘等功能。平台应支持多主体间的实时互动和资源匹配,促进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课程内容精准对接岗位任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实现政、企、行、校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4.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产教融合项目的监测与评估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主体,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产教融合策略。同时,监测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企业的满意度以及产教融合项目的社会影响力等关键指标。
结 语
上述四个系统的构建为整体运行机制提供了基础条件,产教融合育人运行机制是保障教育链与产业链动态衔接的核心框架,需围绕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动力维系、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把控,注意运行机制黄金三角:效率+效益
公平,可以重点考虑建设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破解资源孤岛,建议由政府教育部门专员负责协调跨行业合作,推行“教育链长制”,为应用型院校产教融合育人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俊超. 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与动力评价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2021
[2]柳友荣.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运行机制研究》(编号XJK24CFZ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屈瑜君,男,(1971—)湖南祁东人,教授,主要从事产教融合研究。
王恺敏,男,(1991—)人,讲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
陈松林,男,(2001—)四川南充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投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