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准入看医联体改革落地机制:问题剖析与制度创新路径
汪雯俊
上药铃谦沪中(上海)医药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2
中图分类号:G712
0 引言
随着全球卫生体系面临成本压力、技术快速演进与人口结构变动的多重挑战,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机制成为各国改革关注的核心议题。其中,医院市场准入机制作为连接政府监管、医保支付与临床服务的关键环节,在提升医疗体系效率与公平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市场准入制度往往受到政策执行逻辑、地方治理能力以及医疗服务供需关系的共同影响,呈现出路径依赖、信息滞后与利益分化等多重特征。在中国,传统医院市场准入主要由政府主导,涉及卫生行政、医保支付、药品遴选等多个政策接口,流程复杂、周期长,尤其在数字化转型与分级诊疗推进背景下显得愈加滞后。
1 医院市场准入的传统模式
医院市场准入,作为连接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执行与公共治理的重要机制,实质上体现了多元主体在国家规制体系下对“何种医疗产品、服务与机构可以进入公共医疗体系”的共识建构与程序安排。从制度层面看,准入机制主要由行政审批、医保支付遴选、药品和设备评估、合规备案等环节构成。这一过程通常遵循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逻辑(top-down),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标准制定与审批流程,医疗机构、药企、服务商等市场主体被纳入执行链的中后端,扮演相对被动的合规响应角色。这种高度集中的“制度设计—审批实施”模式在稳定性和规范性上具备优势,但也固化了流程、降低了动态适应能力。
2 医疗改革对医院市场准入的影响
2.1 政策变化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特别是在医保支付制度、药品采购机制与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方面的政策创新,显著重塑了医院市场准入的制度逻辑。传统市场准入多依赖行政审批与价格备案,而当前改革更侧重通过支付规则与市场激励,倒逼医院与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与服务供给,推动形成以“支付引导供给”的新格局。其中,按病种分值付费(DRG)、医保目录谈判、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等制度工具,已成为影响药品与器械进入医院体系的关键杠杆(国家医保局,2021)。
2.2 医保政策与药品市场的紧缩
医保政策的调整与药品市场的紧缩,是医院市场准入中的另一大影响因素。近年来,国家在医保支付上对药品和医疗服务的报销标准进行严格控制,这使得许多医院在药品采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受到限制。尤其是在药品市场,价格谈判和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促使医院需要更为精准地选择可纳入医保支付的药品,同时减少对高价药品的依赖。由于医保的限制,很多创新药物因价格问题未能快速纳入医保目录,导致它们在进入医院市场时面临较大难度。[3]
3 创新型医院市场准入模式
3.1 创新模式的出现背景与必要性
随着医疗行业的持续发展与改革,传统医院市场准入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现代医疗需求的弊端,尤其在数字医疗、远程医疗和创新药物推广方面,传统模式的审批效率低、流程繁琐、透明度差等问题尤为突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创新型市场准入模式应运而生。此类模式不仅受到政策层面的推动,也源于医院和制药企业对于提高准入效率和质量的需求。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增加政策支持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新药、医疗设备及服务的快速准入,推动了医疗行业的整体进步。
3.2 数字化改革与信息流通的提升
数字化改革在医院市场准入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医院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审批流程,实时跟踪市场准入的动态变化。数字化改革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通过信息流通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透明度与公平性。例如,数字化审批系统加速了药品、医疗设备及创新治疗方案的审核过程,减少了人为干预与时间延误。此外,数字平台的应用加强了药品供应商、医疗设备公司、医保部门和医院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了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
4 联合同行合作共赢的市场准入模式
4.1 SPD 合作的制度逻辑与协同优势
SPD(Supplier–Distributor–Hospital)合作模式,作为一种嵌入式的协同治理机制,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优化物流和采购流程,更在于构建医院市场准入过程中的多元共治结构。该模式强调以供应商提供产品技术与品质保障为基础,分销商承担流通与库存控制责任,医院则通过需求端反馈实现快速决策,三方通过协作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不同于传统以医院为主导、线性推进的采购模式,SPD 构建了一个横向协同、纵向集成的准入生态。
4.2 SPD 合作的治理实践与机制功能
SPD 合作的落地实践在国内多个省份和大型医疗集团中已初见成效,其治理功能远超采购协调本身。从治理结构视角出发,SPD 模式的制度优势在于将传统的“对抗性交易结构”转化为“合作性网络结构”,打破了医院与供应链之间的上下游隔阂。例如,在某三甲医院的试点中,引入 SPD 后药品到货周期由平均12 天缩短为3 天,库存周转率提高了 40‰ 。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准入效率,还实现了服务标准化与流程数据化,使医院能够基于准实时数据进行决策。
5 医院市场准入实践案例分析
5.1 外资药品市场准入案例:策略调整与本地协同
在外资药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监管政策的适应性至关重要。以某国际制药公司为例,其创新药在华上市面临 NMPA(国家药监局)关于临床试验数据合规性和本地桥接试验的双重要求。在政策适应方面,该公司提前在中国建立研发基地,并与地方监管机构进行前期沟通,有效压缩审批时间。在合作机制上,公司与本地分销商建立战略联盟,借助其渠道资源快速铺设医院端销售网络。市场路径方面,通过参与医保谈判并接受价格压缩,该药品在国家医保目录中获得入选资格。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围绕医院市场准入机制,从制度逻辑、改革动力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传统准入模式的困境及创新路径的演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集中采购机制强化及医疗资源流动加速的背景下,传统依赖行政审批与垂直管理的准入体系已难以支撑当前医疗市场对效率、公平与创新的多重需求。与之相应,医院市场准入正呈现出三种新型机制路径:一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流程再造路径,通过平台化工具提升审批响应速度与数据透明度;二是以战略协作为支点的跨主体联动路径,通过 SPD 模式、医企联盟等重构供应链与服务链关系;三是以支付制度协同为杠杆的政策驱动路径,通过医保谈判、带量采购与真实世界数据推动支付端与供给端的适配匹配。这些路径共同构成了市场准入从“审批导向”向“系统协同”转型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录法,汤磊,刘庭芳.迈向健康中国:长三角卫生健康治理最佳实践(第一辑)[M].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2]董政军,底雪梅,范洁,等.公立医院供应链管理模式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对策分析[J].药学实践与服务,2021,39(4):369-372.
[3]秦利荣,刘军,孙志坚,等.医用耗材供应链(SPD)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医药导刊,2023,25(4):343.
作者简介:汪雯俊(1983—),女,汉族,浙江奉化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或主要从事工作):市场准入;原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