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李娇
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工匠精神不单单是一种职业品质,也是基层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展现的价值取向,爱岗、敬业、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词汇。中职语文教学有显著的人文特性,教材文本中有丰富的工匠精神元素,教师通过全面剖析,引导学生品鉴其中的丰富情感,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观念,为推动学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从学习基础入手,深挖工匠精神的契合点
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性格特点有明显差异[1],使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认知各不相同。在中职语文教学组织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入手,持续丰富教学内容,深挖学科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工匠精神洗礼,使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心田。
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组织中,为学生介绍“焦裕禄”人物精神时,教师可适时导入工匠精神元素。首先,教师向学生抛出:“你们认识焦裕禄吗?”“你们了解焦裕禄的事迹吗?”等问题,了解学生对焦裕禄的认知程度,并指导学生全面分析教材文本,通过细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向学生提出:“焦裕禄为什么要去往兰考?”“焦裕禄为兰考地区发展起到哪些作用?”等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驱动力。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指导学生深入分析“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等句子含义,使其作为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等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再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字词、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作者所用的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焦裕禄精神”。最终,教师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焦裕禄不畏艰辛、一心为民的奉献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下被焦裕禄的工匠精神所鼓舞,将其当成学习与工作的好榜样。
二、从教材解读入手,找到工匠精神的发力点
分析中职语文教材文本,有许多含义深刻、内容丰富的阅读文章,可将工匠精神有效渗透到教学组织之中,教师要全面剖析教材文本,指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入手,展开热情讨论,分析核心宗旨与思想情感。如此一来,学生便能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真善美思想,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真善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2],为学生进一步感知工匠精神奠定良好教学开端。
例如,中职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时,由于本篇文章属于通讯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布置深入分析的学习任务,将“问题”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发力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时间的发展顺序,我国顺利制造的人造卫星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些人造卫星的发射时间?”等问题,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文本内容展开详细阅读。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可感知我国可以在短期内制造人造卫星,离不开航天人员的坚持与努力,从而对航天人员肃然起敬。随后,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为学生安排“绘制人造卫星发射时间图”,借助电子白板,为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说明科学家在研发人造卫星时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对科学家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品质的感知力。最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我国航天史由无数名航天人员共同谱写的,请找寻与航天科学家有关的资料,分析航天科学家的良好品质”等问题,让学生基于国家、社会、个人等方面,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以便帮助学生意识到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属于责任意识范畴,培养学生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三、从实践活动入手,丰富工匠精神的入手点
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延伸的有效路径[3],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感知中,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丰富内涵,使工匠精神与自己的言行举止融为一体。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组织中,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限制,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强化与锻炼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中的能工巧匠。中职语文教师在创设实践活动过程中,也要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明确实践主题,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凸显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性。
例如,中职语文教师为让学生学习屠呦呦为科学事业献身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合理创设实践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借助电子白板,为学生介绍《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了解屠呦呦科学研究的历程,充分调动学生对医学探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工匠品质的重要意义。随后,教师依照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尊重科学,热爱工作”主题活动,通过校企合作,邀请当地医药企业优秀骨干,开展专题讲座,使经验丰富的工匠向学生传授工作心得,分析职业未来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深入感知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最终,教师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时间活动,让学生去往图书馆,在人文环境下,查找与屠呦呦有关的书籍资料,使学生感知屠呦呦始终探索科学的坚韧品质。当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可为学生安排以“工匠精神”为写作主题的读后感任务,让学生深入分析科学发展和工匠精神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对工匠品质的认知了解程度。
四、从习惯培养入手,把控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讲,学习习惯的有效培养,可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为此,中职语文教师可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要磨炼学生的耐心,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导。
例如,中职语文教师讲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时,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学习有关建筑知识,向学生传达工匠精神,使学生感知时代的变化。为此,教师向学生介绍各个时期的建筑物,牢牢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使学生认真观察不同建筑物的外观、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畅谈“建筑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建筑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内容理解,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建筑物,感知建筑物的不同特点,并与 20 年前建筑物相互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建筑师为社会发展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学习建筑师身上的脚踏实地、踏实肯干的良好品德,深入感知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将工匠精神培育践行于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学生深受工匠精神熏染,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华.传承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3(9):0127-0129.
[2]唐永红."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 2023(2):102-104.
[3]黄山.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作家选刊, 2023(36):010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