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音乐毕业生的创业路径研究

作者

曹文款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257061

引言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成为时代命题。大学音乐毕业生作为兼具艺术素养与创新思维的群体,其创业实践可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前,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渠道单一、传统文化与创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亟待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创业路径。本研究从大学生视角出发,分析传统文化在音乐创业中的独特价值,梳理可行路径与实践策略,为毕业生提供“文化传承 + 创业创新”的双轨发展思路。

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音乐毕业生的创业路径

(一)文化演艺创业

国潮音乐会:将古琴曲《流水》与电子音效结合,创作《赛博山水》多媒体音乐会;用爵士乐队重新演绎《茉莉花》,推出“中国爵士”专场。

非遗戏曲创新表达:组建“青年昆曲实验剧团”,改编《牡丹亭》选段,加入说唱、街舞元素,通过B 站直播吸引年轻观众,单场观看量超百万。

(二)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

文旅融合演出:在古镇、园林等场景打造实景音乐剧场,如《苏州评弹・ 园林夜宴》,观众可边品茗边欣赏评弹,同步参与歌词创作互动。

VR 虚拟剧场:利用VR 技术复原唐代宫廷乐舞场景,观众佩戴设备即可“身临其境”观看《霓裳羽衣舞》,并可自定义角色参与虚拟演奏。

(三)音乐教育服务

民族乐器教学:开设古琴、尺八等小众乐器线上课程,采用“直播+社群”模式,学员上传练习视频,教师实时点评。某古琴工作室通过抖音推广,半年内学员增长 2000 人。

戏曲声乐工作坊:针对青少年开设“京剧发声训练营”,结合动画视频讲解发声技巧,组织“亲子戏曲日”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卖水》等经典选段。

音乐考古研学:联合博物馆开发“编钟探秘”研学营,学生通过3D 打印制作迷你编钟,学习ancient scale 原理,并用MIDI 技术将编钟音色融入现代音乐创作。

(四)数字内容创作

国潮音乐短视频:创作《二十四节气歌》系列短视频,用古筝、竹笛等乐器演奏主题曲,搭配汉服出镜与诗词字幕,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00 万次,衍生出绘本、文创产品等IP 周边。

虚拟音乐人培育:打造“数字古琴大师”虚拟偶像,通过 AI 语音合成技术模拟古琴演奏家讲解名曲背后的文化故事,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知识类内容,吸引文化爱好者关注。

国风游戏音效设计:为《原神》《江南百景图》等热门游戏创作背景音乐,融入编钟、埙等传统乐器音色,某毕业生团队为古风手游《花亦山心之月》配乐,获得行业奖项。

(五)跨界融合创业

古镇音乐工作室:在丽江、平遥等古镇开设音乐工作室,为游客提供“民族乐器体验+原创音乐录制”服务,游客可选择用东巴文、甲骨文等元素设计专属唱片封面。

文化旅游节策划:策划“黄河民谣音乐节”,邀请民间艺人与大学生乐队同台演出,配套开发民谣主题民宿、非遗手作体验等文旅产品,形成“音乐 .+ 住宿 + 购物”消费闭环。

传统音乐疗愈:结合中医理论开发“五音疗愈”课程,用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脏,设计《疏肝理气古琴曲集》,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冥想工作坊推广,学员反馈压力缓解率达 78‰

老年音乐教育:针对银发群体推出“夕阳红民乐班”,教授二胡、葫芦丝等易入门乐器,同步开展“老歌新唱”活动,将《歌唱祖国》等经典歌曲改编为民乐合奏曲。

二、大学生音乐创业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古调新弹”国潮音乐厂牌

创业路径:3 名音乐学毕业生组建团队,聚焦古琴、琵琶等传统乐器的现代化改编,通过B 站发布《古琴 × 电子音乐》系列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120 万次。

文化融合:将《广陵散》片段与赛博朋克风格视觉结合,推出虚拟古琴演奏家“嵇康2077”,参加草莓音乐节国潮舞台演出,门票提前两周售罄。

商业变现:承接游戏配乐(如《永劫无间》古风场景音效)、品牌联名曲(如与茶颜悦色合作《声声乌龙》主题曲),年营收超200 万元。

(二)案例二:“梨园新声”戏曲教育平台

创业路径:戏曲音乐专业毕业生开发线上平台,邀请京剧名家录制“大师课”,同时开设“青年教师直播课”,提供从唱腔到身段的系统教学。

技术赋能:运用 AI 字幕实时翻译戏曲唱词,开发“虚拟水袖”体感游戏,学员通过手机摄像头模仿动作,系统打分并推荐改进方案。

社会价值:与乡村学校合作开展“戏曲云课堂”,覆盖200 余所中小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获教育部“非遗进校园”项目资助。

三、创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核心挑战

文化内涵的浅层化表达:部分创业项目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停留在符号拼贴层面,如简单叠加古琴音色、汉服造型等元素,却未能深入诠释其哲学内核与美学精神。

商业运营能力的结构性短板: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乏系统的商业思维训练,在市场调研、用户画像分析、成本控制、团队管理等关键环节存在能力缺口。

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性风险:传统音乐元素的现代改编面临复杂的版权问题:民间音乐的原生版权归属模糊,古典乐谱的现代演绎缺乏明确授权规则,数字传播时代的盗版侵权成本低。

(二)应对策略

文化顾问机制:邀请非遗传承人、高校人文学院学者组成“文化传承委员会”,对创业项目的文化表达进行前置审核。如在改编《茉莉花》时,由民歌研究专家指导旋律变奏的民俗依据,确保“形”“神”统一。

创业导师计划:与创业孵化机构、投资公司合作建立“商业导师库”,开展“运营能力工作坊”,涵盖市场分析、财务建模、团队管理等模块。

垂直内容专业化:聚焦细分领域进行深度创作,如“古琴 + 心理学”的疗愈音乐、“戏曲 + 游戏”的音效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

产品矩阵多元化:以核心内容为原点开发衍生产品,构建“音乐IP-实体文创-体验服务”链条。

服务场景沉浸式:结合元宇宙技术打造“文化体验综合体”,如虚拟音乐厅内设置“传统文化知识问答”“乐器 DIY 虚拟工坊”等互动环节,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购率。

传统音乐版权池建设:联合地方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建立“民间音乐版权数据库”,对采集的民歌、戏曲唱段进行版权登记,明确原生创作者权益(如给予改编收益分成)。

区块链存证体系:运用蚂蚁链、至信链等技术对原创作品进行“创作即存证”,记录改编素材来源、创作过程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版权凭证。

行业标准共建:发起成立“传统文化音乐创新联盟”,制定《传统音乐元素商业使用公约》,规范改编权限、收益分配、署名规则等,推动行业自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为大学音乐毕业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丰沃土壤,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技术能力则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从国潮音乐会到虚拟偶像,从非遗教育到音乐疗愈,多元创业路径的核心在于把握“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原则。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深化、技术生态的完善,音乐专业毕业生有望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力军,在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明.传统文化在音乐产业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音乐研究,2022(03):89-9

3.

[2]王丽.大学生文化创业案例分析与路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45-62.

[3]张建军.国潮音乐的传播逻辑与商业价值[J].艺术评论,2024(01):76-81.